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
“数字城管”打造城市“新管家”
■记者 朱程芬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形象日益提升。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不断满足民生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新型体制。
根据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201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数字城管”的工作要求。3月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随后出台了《瑞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各项工作按照方案有条不紊地展开。同年7月,“数字城管”建设工程正式启动,12月20日如期完成一期建设,今年7月1日举行启动仪式,平台全面运行。
什么是“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又叫“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的信息化措施。
“数字城管”把窨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窨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由信息采集员利用移动执法终端“城管通”记录问题情况,并通过GPS定位系统定位事件地点,发回指挥中心,“数字城管”平台派遣到相关部门,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
目前我市“数字城管”基本情况如何?
据了解,目前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一期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主要由监督中心、指挥中心、12319城管热线等组成,覆盖玉海街道、安阳街道、东山街道部分区域(东起莘阳大道,西至甬台温高速公路,南至滨江大道,北至瑞枫线、瑞祥大道),覆盖区域面积达21平方公里。
我市“数字城管”管理对象包括部件六大类(公共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他设施类)共120小类、事件五大类(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共47小类;专业处置部门33个,包括2个功能区管委会、4个街道办事处、27个市直部门单位。
我市“数字城管”平台依托温州市“数字城管”统一信息平台,共享温州平台的九大子系统和四大拓展子系统,并结合瑞安实际,共享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创新拓展建设无线“数字执法”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化、管理对象的数字化、管理问题发现的实时化、问题处置的流程化、考核评价的科学化、管理系统的网络化。
“数字城管”的优点是什么?
过去的城市管理中存在管理被动、管理方式粗放、处置效率低下、监督评价缺乏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而“数字城管”通过一张网络和一个平台,将城市管理信息集纳于无形之中,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也可以对市民的意见、心声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反馈,重点实现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目标要求。
“过去城市管理中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造成有的事情无人管,有的事情多头管。同时,由于各部门的工作侧重点和依据的法律也不同,往往是各行其是,协调配合不够,更谈不上建立相互之间既监督又协同的关系。”市数字化城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市“数字城管”一期项目共将33个责任单位纳入考评系统,其最大优点就是对城市进行精确化、网格化管理。“数字城管”系统的运行,从机制上解决城管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机地把各级城市管理责任部门整合起来,并最大限度发挥整体联动效应,最终形成“大城管”的格局。
“数字城管”的工作流程
区域内的信息采集员发现问题后,通过装有GPS卫星定位仪的“城管通”向“数字城管监督中心”上传照片反映问题,监督中心工作人员审查后,准予立案,并迅即转入下一个处理程序,由“数字城管指挥中心”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再由信息采集员进行核查,通过后准予结案。
市民朋友如何参与其中?
市民可拨打城市管理热线12319反映包括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建筑等城市管理问题,“数字城管”指挥平台将反映的问题一一交由具体部门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