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金竹湾找水源,10余天建成1400多米引水管道
陶山上岙村寻水记
■记者 陈希林 首席记者 严小章
实习生 陈小倩 李姿姿 陈子莹
哗啦啦、哗啦啦……昨日下午,看着水龙头中涌出水来,陶山镇上岙村村民陈碎红笑了,因为包括其丈夫朱上根在内的全村村民,经过十余天的寻水、引水,终于有了成果。
面对持续高温天气,上岙村村民不等不靠,在村民朱上根的建议下,村党支部书记陈锡金带头进山找水源,村民出钱、出力、出物修建引水管,10余天建成一条长1400多米、直径1.5寸的引水管道,解决全村燃眉之“渴”,上演了一出实实在在的寻水记。
从金竹湾村到上岙村,这条引水管道长度约1400米。据陈锡金介绍,这条水管一时缓解了村民生活饮水困难。为提高饮用水质量,村里现已着手再挖沟1300多米,把这条引水管道继续铺设下去,与村里原来在后面半山腰上白龙溪旁修建的老蓄水池相连接。因为在老蓄水池下面将建造一座净化池,目前该项目已由陶山镇政府完成招投标事宜。同时,该村将在刚修建好的这条新引水管道沿线中途建造一座小型蓄水池,现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都已搬到山上,近期将马上动工建造。
截至目前,全村有120多户村民自愿捐资,每户村民捐资500至1000元不等,现已筹集资金5万多元。据悉,该工程造价预计14万元,现在资金缺口约9万元。
陈式贤给猕猴桃喷水 (严小章)
干旱缺水
困扰上岙村民
上岙村是一个坐落于山脚下的小村庄。在上岙村一个果园内,猕猴桃掉落一地,有的因失去水分而显得干瘪,一些掉落的猕猴桃被踩烂了,露出绿色的果肉。因连日高温天气,以致缺少水分,猕猴桃树上的许多叶子已经枯萎。猕猴桃是上岙村一大重要经济作物,全村总种植面积达140多亩。
“因为缺水,手一碰就掉下来了。”上岙村委会副主任陈式贤站在猕猴桃果园内,手指碰了下树上的猕猴桃,果实便往下掉。
“估计有一半损失。”陈式贤无奈地说,本来计划10月份前后,采摘成熟的猕猴桃,可如今因缺水,很多长得好好的猕猴桃已经掉落,许多猕猴桃都烂在果园里。
陈式贤说,前几年没有旱情的时候,每年收成可达30余万元,预计今年光损失就达15万元。
一个月来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对上岙村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也让村里千余名村民的生活饮用水,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
正值中午,不少村民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现在都用矿泉水烧菜了。”80多岁的村民陈志武打开锅盖无奈地说。
在陈志武老人的房间内,摆放着一桶矿泉水,容量约10公斤,每桶售价8元。陈志武说,每天需用掉两桶,可即便如此,家里的水还是很不够用。
村民在接山上引来的水 (严小章)
村支书三探金竹湾寻水
持续高温晴热天气,让生活在这个小村庄的村民措手不及,眼瞅着即将成熟的猕猴桃一个个掉落在地上,生活用水一天比一天少,甚至无水可吃、无水可用。
“我们青壮年无所谓,但村里这么多老人和小孩,他们长期没水喝,可不行。”上岙村党支部书记陈锡金说。
今年53岁的陈锡金是村里的老书记,已担任7届村党支部书记了。这个月,全村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成了陈锡金最操心的事。
“找水源。”这个想法一直在陈锡金的脑海里打转。
7月29日,村民朱上根找到陈锡金,对他说:“书记,要不去我原来的村找找。”
朱上根是上岙女婿,原本是马屿镇金竹湾村人。“金竹湾可能真的有水。”经朱上根一提醒,陈锡金的眼睛一亮,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金竹湾村与上岙村后山接壤。年轻时,陈锡金经常去山上砍柴,在陈锡金的记忆里,那时的金竹湾村有3幢民房,旁边就有3口水井,是当时金竹湾村村民用水的主要来源。后来,金竹湾村村民陆续移民到山下,但水泥、砖块修葺而成的水井,或许还保留着。
不过,过去20多年了,水井是否还在,井中是否还有水,井水是否可用、够用,一切都还是未知数。陈锡金也不知道,朱上根也不敢肯定。
“无论如何,有机会总比没机会好。”陈锡金决定前往金竹湾寻水源。7月30日,天蒙蒙亮,陈锡金一行人开始上山寻水了。
金竹湾村位于海拔500多米高的山上,上岙村在山脚下,两村之间有一条石头小道的通村路。近年来,金竹湾村绝大部分村民陆续移民下山居住了,还有许多村民外出经商或务工,因此往山上走的人很少了,该条石头山路两旁已是荆棘丛生,草木齐腰。同行人的手被划破了,腿上留下蚊子咬的红点……爬了40多分钟,他们最终找到了盼望已久的水井。“当时我们一齐跑过去,纷纷捧起甘甜的泉水,一阵狂饮。”陈锡金说。
水井找到了,陈锡金并没有急着下决定。“我不能擅自做决定,还得村‘两委’成员看过同意后才行。”陈锡金说。
7月31日一早,陈锡金与村“两委”成员再次前往金竹湾。村“两委”看过井水后,都赞同引水。
不过,这次,陈锡金还是没有马上决定。他说:“这可是村里大事,得听听村民们的意见。”经村“两委”商量后,陈锡金决定带上几名村民,再爬一趟。
8月1日,陈锡金带着村民们再次前往金竹湾。这次,他们带了一个水桶和自制的水阀。陈锡金告诉记者,这次是测试井水是否足够多,引水是否合算。他们将自制的水阀放入水井,井水涌入水桶。“不到一分钟,整个水桶就满了,也就是说,一分钟的水量至少超过了35斤。”陈锡金说,最终,他们测试这里的井水量相当于30万吨。
同行的村民亲眼所见之后,纷纷赞同从金竹湾引水,以解全村燃眉之急。当天,陈锡金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量从金竹湾引水一事。会上,村民一致通过。
8月2日,他们开始在村里筹集启动资金。
村民出钱出力引水
之后,陈锡金、陈式焕、陈式贤等村干部,就动员并带领村民上山修建引水工程。村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热情自然高。陈锡金每天上山参加干活,数十名村民也主动放弃自家事务,纷纷上山参加义务劳动。村民们冒着高温酷暑,拿着柴刀在石头山路两侧披荆斩棘、砍掉茅草,以方便搬运水泥、钢筋、砂石等建筑材料。
8月3日当天,陈锡金带着6名村民,把水泥、钢筋、砂子等建筑材料从山下挑到金竹湾村凹头底的一条小溪流边,一起动手先在这里修筑一道小拦水坝,因施工简易,当天就完工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陈锡金、陈式贤等每天带领40多名村民到山上分工干活,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铁锹,他们在山上沿着路边挖沟,准备铺埋PPE水管。村民们耐着高温在山上连续用了1周时间,挖了一段长1400米左右、宽50余厘米的沟,累计工时达300余工。
新购置的PPE水管原包装是每个直径约1.7米的大圈圈,里面的水管总长度有100米,水管直径1.5寸,每圈重量40公斤左右。为了把这些PPE水管搬到山上,有的村民砍来毛竹,把毛竹截成扁担那么长,再用铁丝把它绑在PPE水管外包装上,然后把头伸进去,背着PPE水管沿着石头山路拾级而上。
“从山脚背到山上,中途需要停下来休息5至6次,背到山上大约需1小时20分。因为天气炎热,村民们各个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没人抱怨苦和累。”陈式贤回忆说。
49岁的朱上根经常外出打工挣钱维持生计,听说村里要修建一条新的引水设施,二话没说就报名参加干活。在半个月的工程建设中,他每天起早摸黑在山上干活,从挖沟到搬运钢筋、水泥、砂子等建筑材料,以及背PPE水管、铺埋水管,施工现场,每天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在修建引水设施的半个月里,数十位村民冒着高温无怨无悔去干活,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一些没参加干活的村民。开店的村民蔡启元因无法抽身帮助干活,他就每天把自家店里销售的矿泉水送到山脚一个点,供上山干活的村民饮用,半个月下来他一共为村民们送去10余箱矿泉水。
陈锡金说:“在陶山镇委、镇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这项引水工程经过半个月来抢时间、赶进度,于8月14日晚上成功供水,让村民喝上久违的山水,咱们村干部也放心了。”
已筹集资金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