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水产行业的前世今生(上)
宋代的海鲜市场在范大桥街
——清《乾隆瑞安县志》解读之九
《卖鱼图》(局部)
《江山胜览图卷》(局部)

    瑞安水产行业的前世今生(上)

    宋代的海鲜市场在范大桥街

    ——清《乾隆瑞安县志》解读之九

    上一期,我们在《瑞安历史上的3座水城门》一文中讲到,瑞安水门经历的繁荣与变更。此外,我们还找到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绘制的《瑞安县城街巷图》,和根据《1953年瑞安县城镇水利设施图》绘制的《瑞安县旧城河道图》两张旧地图,按图解说了瑞安城里3座水门的具体位置。

    这一期,我们继续来解读《乾隆瑞安县志》。

    ■记者 林  晓

    宋代水产品

    集市兴起

    瑞安濒临东海,海洋水产品资源丰富,瑞安人历来有嗜食海鲜的习惯。远古时期,先民们就过着“靠海吃海”的生活。即便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古代,离海较远的西部山区居民,也喜爱以干、腌海洋水产品为菜肴。

    事实上,瑞安的水产品集市贸易在隋代以前寂然无闻,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唐代前后的渔船、渔具虽简陋,但海洋水产品仍可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

    到了宋代,瑞安镇为“温州八镇”之一。在百姓民间,经商传统得到发展,水产品的交易已渐见繁荣。

    南宋,宋高宗在南渡之初曾至温州,《温州府志》称其“州治为行宫”。温州府在这一时期,当然就成了南宋朝野的“焦点”,北方士绅平民,大批官吏、贵族、绅商、手工业者、小商贩、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等随之南迁,也来到了温州。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温州地区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政治、文化和经济贸易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宋高宗在温州的时间,约为南宋建炎三年至四年(1129年至1130年),这段时期出现的“温州地区繁荣期”,“影响”到了瑞安。之前,没吃过海鲜的北方士绅“开了荤”,尝到了海鲜的味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在温州及瑞安沿海一带,形成海洋水产品的初级交易市场成为可能。

    如果想要找到更确凿的证据,当然是有的。我们可以从绘于元代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江山胜览图卷》中,见到690年前瑞安渔民们的作业、交易及生活的情形。

    在《江山胜览图卷》中,有蒙古族、汉族人物1607人,建筑494幢和塔、桥若干座,舟楫船只68艘等,画作真实地再现了元代浙江东部沿海及飞云江一带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图画内容涵盖了娱乐、买卖、婚嫁、渔业、种植等各种生产生活的场景。

    从《江山胜览图卷》中,我们依照渔船的大小形制,依此估算渔船出海的近远,及其捕鱼的能力。图画中的飞云江上,有渔民打鱼生活的场景。在瑞安的城镇集市和街巷之中,还有渔市交易的情形。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元代《卖鱼图》(局部)中,得知当时渔市交易的情况。

    明清时进贡黄鱼、水潺

    《乾隆瑞安县志》上讲“以鲜食赡民生”。从这句话听来,似乎当时的政府也很为百姓着想,总觉得要让大家吃上海鲜才是正道。

    百姓如此,远在京城的皇帝也想要吃海鲜。在明清两代,皇帝可远在北方的京城呢,想吃南方的海洋水产品,怎么办?

    让温州与瑞安一带的渔民进贡。

    明《永乐乐清县志》载,永乐二年(1404年),“岁进海味:水母线(海蜇)、石首鱼(黄鱼)、鳘鱼、鳗鱼、鲈鱼、黄鱼、龟脚、壳菜(淡菜)、虾米、石发菜(海藻)。”

    清代的劳大与在《瓯江逸志》中记载:“温州向有岁进,如石首鱼、龙头鱼、黄鲫鱼、虾米、金豆、金橘等物。”

    石首鱼就是黄鱼。洪炳文在《瑞安乡土史谭稿》讲海产:“凡鳞之属,石首鱼为大宗,带鱼次之,鳓鱼又次之,中鱼、鲳鱼、鳘鱼又次之。”《弘治温州府志》载:“瑞安县岁进石首鱼、鳘鱼、鲈鱼、虾米、鳗鱼、鲻鱼、水母线、黄鲫鱼。”黄鱼肉细味美量大,故被时人列为瑞安海味五珍之首。《万历温州府志》誉它“为鱼之最”,《乾隆瑞安县志》称其为“海鱼中之至美者”。

    除了黄鱼之外,进贡的海洋水产品中还有水潺。

    龙头鱼在瑞安称水潺。清代戴文俊的《瓯江竹枝词》中一首《公婆船》说:“公婆船小惯迎潮,相守孤篷暮复朝。喜煞龙头鱼罢贡,海天如镜种蚶苗。”这阙词的大概意思是,夫妻同船捕鱼为生,因为不必再上贡水潺了,他们欣喜万分,于是,在广平如镜的海涂种起了泥蚶。

    可见,水潺曾经进贡,后来又罢贡了。黄鱼和水潺都是新鲜海鲜,需趁鲜品尝。也不知道“贡”到北方之后,会是什么滋味?

    鱼行街兴起

    可追溯至南宋

    上面讲到,在明清两代的温州及瑞安一带,渔民除了“自给自足”之外,向朝廷进贡海洋水产品也达到一个高峰。然而,在瑞安,渔市交易市场“鱼行”早在南宋就已经繁荣了。

    宋代,在海洋水产品初级交易市场渐渐繁荣的同时,一个与渔市息息相关的交易场所——“鱼行”,开始进入人们日常生活。

    在当时,水产品贸易机构,大的称“鱼行”,设有店面向顾客售鱼的称“鱼店”,有摊位无店面的称“鱼贩”,还有沿街叫卖的流动小贩。

    宋代的瑞安城区仅有大街、小街、新街、市心街、鱼行街等商业街道,鱼行街就是当时海洋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所在。

    《乾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志·街市》中记载为“俱属城中”的街道仅8条,其中,与行业相关的街道仅一条,这条街就是“鱼行街”。

    按《乾隆瑞安县志》上的说法,鱼行街“在汇头南,通望仙桥”,旁边有“打绳巷,在鱼行街,通济桥西”,还有“沈家巷,在鱼行街东,宋御史沈大廉居里,即今范大桥街”。

    沈家巷里住着沈家。县志上记载的宋御史沈大廉,字元简,沈躬行侄,继承躬行之学。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后为枢密院计议官。

    南宋时期,除了沈家大户住在鱼行街街东,按县志上的记载,在这条街上还设有两处牌坊。《乾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志·坊表》的记载,“忠节坊,在鱼行街,旧名绣衣坊,为宋御史沈大廉立”,“嘉庆坊,鱼行街东申明亭巷首”。

    其中,忠节坊明确为南宋沈大廉所立,但嘉庆坊立坊时间未记。从这点来看,鱼行街在当时就是瑞安城的“闹市区”了,也可以说,鱼行街兴起至少能追溯至南宋。

    鱼行曾经的辉煌岁月

    简单解释鱼行街,你可以说这里曾开设鱼行,故名。

    事实上,曾经的鱼行街在相当漫长的历史里,是瑞安城里最繁华、最闹猛的商业地段。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瑞安完成拓建县城时,开辟东、北两座水城门,北濠河水从北水门(即永清门)南流入城,贯通城内所有河道,曲折出东水门(龙波门)导入东濠河。

    当时的水上交通大多从东水门龙波门进入。可以想象,新鲜的海洋水产品沿着龙首桥、见龙桥、虹桥,到太平桥再向南拐弯,过太平桥后,喧哗声一浪盖过一浪,前面马上就要到海洋水产品的集市范大桥了。

    从范大桥依水路向西前行,就是旧日鱼行街的所在。这里鱼行、鱼店、鱼贩和流动小贩阵阵的叫卖声,四乡农民从各处来到县城,外地人到瑞安做生意走亲戚,有事无事都要到鱼行街转一转,除鲜货之外,还有各种干、腌的海洋水产品令人垂涎。

    街小巷窄,人们从四面八方鱼贯而入。这样从范大桥一直到鱼行街,直至再向南拐弯,经过望仙桥与水心街并排的午提桥一带,鱼行街上的热闹与喧哗才渐渐消退。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解读《乾隆瑞安县志》。讲一讲从鱼行街、“不夜街”、“棚下市场”到水产城,再了解瑞安水产行业的前世今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广 告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聚焦点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财富榜
   第00009版:议事厅
   第00010版:温州垟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宋代的海鲜市场在范大桥街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宋代的海鲜市场在范大桥街 2013-8-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