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高原反应的折磨,强忍对妻女的思念,他用爱在嘉黎县中学谱写了一首奉献之歌
塘下镇鲍田中学教师王圣钢说:
“援藏,丰富了我的人生”
■记者 苏盈盈
带着对蓝天雪山的向往,带着对青藏高原孩子的挂牵,翻过座座雪山,越过道道沟坎,不远千里来到这雪域高原,只为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和那对知识渴求的晶莹目光。
今年39岁的王圣钢是塘下镇鲍田中学的教师,2010年5月,他被确定为温州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和温州鹿城一位老师两人轮替支援嘉黎县中学教育事业发展。2012年3月,王圣钢告别亲友,远离家乡,来到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
一年半后,王圣钢圆满完成了援藏任务,返回家乡。10月16日,他和鲍田中学学生们开展了一场“话西藏”的互动交流会。
援藏计划获妻子支持
“这次援藏需要一名化学教师。”2010年的一天,鲍田中学校长把这个消息带给王圣钢。王圣钢说,西藏是一个既美丽又神秘的地方,他对西藏一直有着强烈的向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他大学的专业就是化学。中午11时左右得到消息,他马上跟妻子商量,从商量到答应的过程还不到1个小时。“原本以为她会阻止我的,可不曾想,我爱人听我介绍完一口就答应了,这让我意想不到。”王圣钢说。
“支援西部是他多年的梦想,而且这个梦想是崇高的,作为妻子,应该支持他去实现梦想。”王圣钢的妻子刘秀青说。
王圣钢申报志愿后,顺利通过了考察,成为温州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中的技术援藏干部。
300公里开了11小时
2012年3月21日,王圣钢等一行援藏干部到达拉萨,在对高原环境作初步适应后,启程前往此次支援的嘉黎县。
“拉萨到嘉黎300公里,我们足足开了11个小时。”王圣钢说,由于道路崎岖,他们坐的是越野车,一路上颠簸,沿途很少看到人,餐馆更是没有,所以每人都准备了干粮。早上8点半天刚亮就出发了,天快黑了才到嘉黎。
由于之前听人介绍过路况和坐车需要的时间,王圣钢已经作好了心理准备,再加上一路欣赏美景,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灿烂的阳光,巍峨的大山,和皑皑白雪交织一起,初来乍到的他陶醉在景色中,所以这一路并没有让他觉得特别辛苦。
到达嘉黎县,看着眼前的一切,他轻松地笑了。“县城的大街、路灯都很现代化,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王圣钢说。
饱受高原反应折磨
据了解,拉萨海拔3600多米,王圣钢支援的嘉黎县有4500米。
“我的高反还算轻的。”王圣钢告诉记者,他事先查阅了不少关于高反的资料,在拉萨适应的那几天,他尽量避免走动,除了吃饭,基本在酒店休息。“第二天,我和同伴去商场买日用品逛了1小时,高反加重,一晚上头痛难忍,睡不着觉。”
在西藏,海拔每上升100米,都会促使高反加剧,然而,王圣钢很庆幸,到达嘉黎县时,他并没有感到很不适。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敢多走多动,看到新奇的东西,也尽量克制情绪,避免激动。
“援藏不同于旅游,要长时间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王圣钢说,嘉黎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冬季则更低,仅40%。由于缺氧对身体造成的负荷,在那里爬一层楼梯、提一点重物,这些在平原地区看来很轻松的事情,对生活在高原的他来说都显得异常艰难,每次做完事总是气喘吁吁、胸闷难受,但他都靠意志挺过来了。
有时候,王圣钢需下乡走访,一天下来,晚上就会感到不适,因此,在嘉黎的一些夜晚,他是带着吸氧器睡觉的。
身体不适是援藏干部面临的大挑战,他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时候一次轻微的感冒都可能带来生命危险。长时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尽管没有高反,生理也会出现异常,如食欲不振、情绪浮躁不安等,为此,王圣钢需隔一段时间去拉萨调整疗养几天。
“软硬兼施”提升教学水平
到嘉黎县的第一件事,王圣钢就去看了支援的学校——嘉黎县中学。他说,学校就在县城入口处,他压抑不住心中的好奇,当天就去学校看了看。和想象中的破旧校舍不同,该校的校舍、硬件设施都很新,他心里的压力又减轻了。
第二天,他正式去学校报到。校长拉娘加和同事对他的到来十分欢迎,热情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到任后的王圣钢刻不容缓地开始了新工作,他每天到班上听课,找同事、学生详聊学校情况。通过几天的了解,原本轻松的心情不再,他发现该校教学水平等软实力和瑞安的学校相差很大。
学校教师队伍80多人,师范专业毕业的只有十几人;上课以老师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式教育和师生互动;没有行政例会和全教会制度,没有教研活动……
差距越多,王圣钢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大。通过好几个日夜的思考,他起草了一份关于学校管理措施、评课听课、学籍考核等的六项制度,并被校领导全部采纳,之后他又开展了多次教学讲座。
“王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好点子,所以我们向教育局申请,聘任他为我校教学副校长。”嘉黎县中学校长拉娘加说。
此外,王圣钢还发现该校只有8个多媒体教室,于是,他通过多方努力,成功申请了资金,为所有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设备。
组织8位藏族老师来瑞学习
除了在嘉黎中学推行各项制度提升教学水平外,王圣钢还组织嘉黎县8名中小学教师到我市中小学考察学习,加强了瑞安和嘉黎两地的友好互动。
“老师,藏语‘你好’怎么说?”“老师,西藏好玩吗?以后我们可以去你们学校参观吗?”……2012年5月24日上午,当穿着藏袍的3名老师踏进安阳实验小学一教室时,同学们兴奋不已,围着老师索取藏语签名,了解藏族文化,还把自己精心编制的小挂件送给藏族老师。
据了解,这3位老师叫卓吉、卓央和达娃卓玛,当时正值嘉黎县中学放虫草假,趁着这段空闲时间,他们一行8人跟随王圣钢来瑞学习教学经验。那几天,他们参观了安阳实验小学和外国语学校,另外5位老师参观了集云实验学校和安阳实验中学。连日来,他们在学校里参加各类教研会议,与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备课、交流,和学生一起听讲,还学习了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
卓吉说:“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还感受到了师生的热情,此次瑞安之行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用爱心温暖贫困学生
“嘉黎中学的学生,每一位都是‘艺术家’,能歌善舞,有清澈的嗓音和美丽的名字,他们真诚、热情、豪爽、率真,对心灵和精神的渴求远高于物质。”王圣钢这样形容他的藏族学生。
“和瑞安的学生不同,嘉黎的学生很腼腆,他们不会主动围着老师聊天,但是又很尊重老师,每次看到我,总会露出甜甜的微笑,然后喊一声‘老师好’。”王圣钢说,那种纯真、真诚的笑靥让他感到特别温暖。
据了解,嘉黎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2万,由于上学路途遥远,大多数学生选择住校,一些学生家境贫困。
王圣钢在一次家访中发现一位七年级女生,她家里有5口人,其中爷爷身体不好,弟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父母俩在县里当环卫工人,一个月2000元是这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
“她家里一切都很破旧,日常生活很拮据,但是这个孩子学习非常认真,这让我很感触。”王圣钢说,他和朋友决定一起帮助这个女孩,每年给予她5000元的生活补贴,并告诉她,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一场对西藏充满好奇的互动交流
返回瑞安后,王圣钢和鲍田中学学生开展“话西藏”互动交流会,在互动中,教室里不断传出惊叹声、欢笑声。
记者摘录现场几段对话:
学生1:西藏天黑天亮的时间和瑞安一样吗?
王圣钢:西藏和瑞安约相差2个小时,早上七八点天亮,晚上八点多天才黑,所以上课时间和你们也不一样,早上8:40上早自习,你们都已经上完第一节课了,晚上18:30放学。
学生2:你在西藏用普通话和他们交流吗?
王圣钢:他们一般会讲普通话,但是习惯了讲藏语,对普通话不熟悉,讲话语速要慢,不然会听不懂。藏语听起来很美,但是太复杂了,我没学会。
学生3:你去过藏民家吗?是怎么样的?
王圣钢:去过,我有空就会到藏民家中做客,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很欢迎客人到访,会很热情地用酥油茶、牛肉、酸奶招待我们。
学生4:你为什么要去援藏?
王圣钢:这是我的愿望,1997年大学毕业后就有了援藏的想法,但由于工作家庭等因素,一直没有去,此次机缘巧合,我就抓紧机会去圆梦了。西部地区还不够发达,我们有能力、有机会,应该要去支援西部……
援藏是共赢之举
通过援藏,王圣钢给西藏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西藏也回馈他宝贵的人生财富。对于王圣钢的此次西藏之行,记者请嘉黎县中学校长、鲍田中学校长、王圣钢的妻子以及他本人予以点评。
拉娘加(嘉黎县中学校长):
他给学校带来宝贵经验
王圣钢老师的到来给我们学校带来了许多宝贵财富,通过他的努力,不仅使学校实现每个班级有多媒体设备,更重要的是他向教师们传授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教研活动、听课评课等制度,使学校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他对工作非常认真,除了身体不适去拉萨调整疗养外,几乎天天都在学校,和同事们交流,找学生谈话聊天,还时常下乡到贫困生家里家访,了解他们所需,并想方设法给予帮助。
王圣钢老师虽然返回家乡了,但是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依然会在嘉黎中学延续下去。
叶益耿(鲍田中学校长):
他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王圣钢老师是我们学校走出来的一位技术援藏干部,这是学校的光荣。我校作为王圣钢老师援藏的“后援团”,除了享受王老师给学校带来的光荣之外,也尽自己所能给予他支持。所以,在王老师去西藏之前,校方尽量给他安排轻松课程,让他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后来,王老师提起,嘉黎中学筹建了图书室,但缺乏书本时,我校研究后马上拔出1万元购买新书,并赠送给嘉黎中学。
刘秀青(妻子):
既心疼他又为他自豪
他在西藏除了要克服高原反应、生活不适应这些生活难题外,他还忍受着对亲人的思念,特别是后来我和女儿去西藏探望时,切身体验了他的生活环境,一想起他在那边的生活条件及高原反应,总是很心疼。在温州电视台到西藏采访的视频上,我先生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老婆,女儿,我很想你们”,他声音颤抖了,然后躲开镜头,默默地用手擦拭着眼泪。看到这个场景,我怎么也克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此次援藏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他圆满完成了任务,我为他感到自豪,而且更加可贵的是,通过这一趟西藏之行,我们一家人都成长了。我先生回来后变得细心、沉稳了;以前他在家对我和女儿疼爱有加,他援藏去了,我要多担待家庭事务,更明白了他以前对家庭的付出;女儿去西藏探亲时,切身感受到了西藏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感触很大,回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原来上课好动、不专心的她一下子变得懂事了。
王圣钢:
援藏让我收获多多
行程万余公里,足迹遍及大半个西藏,克服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这一年半里,我顺利完成了援藏任务。离别时,藏族同胞都为我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全身上下围满了哈达,像围上一件白色的圣袍,当时内心的那种感动是难以言喻的。
在嘉黎县中学的支教工作,生活上的艰苦还是相对容易克服的,但是离乡背井,孤旅天涯,思乡思家人的那种牵肠挂肚,则时时让我难以释怀。在西藏的日子,我时刻不忘自己作为志愿者的使命,真诚地付出,虽有些辛苦,但付出与收获总是结伴而行。也许雪域高原缺氧环境对身心造成了折磨,也许天各一方的日子给亲人带来情感上的缺憾,但西藏也带给我更多的快乐和成长,以及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同样在这儿我也结识了非常多的藏族朋友。
回来后,我爱人说我变了,变得乐观细心了,朋友也说我变了,变得更成熟稳重了。支援西藏,我想我带给西藏的东西远不及西藏给我的来得丰富。
虽然我的援藏工作结束了,但是,西藏,我一定会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