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冷”境
如何走出来
■王国荣
餐饮业尤其是一些高档大酒店生意冷清已是大势所趋,想不到提供精神食粮的书店也不像以前顾客盈门了,有市民“晚饭后逛安阳路新华书店,那生意淡得咧,工作人员比顾客多!是这个原因吗?一楼居然卖起了红酒,这让人情何以堪呀!”看本报10月17日5版的这篇报道,不禁心生隐忧——这个已经向我们走来的冬季可不会太“冷”吧?
童言无忌,孩子看到新华书店满柜的红酒,以为买书可以送红酒了,所以他会好奇地问妈妈,因为在他的认知里,书店就是卖书的。这一发问,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现在书市的不景气。孩子虽然天真,但书店的冷清他还是体察得出的,所以“直觉”告诉他这红酒是为书搞促销的,“多买点书就可以送酒了”。
过去新华书店生意好,是占了国营单位国力支撑、有黄金地段的店铺、有大量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以及学校教科书定点销售等优势,但随着盗版书籍、网上书店、电子读物的出现,这些正统的书店生意慢慢开始下滑,生存空间也日渐萎缩。如果再以国营老大自居,自恃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买卖雷打不动一口价,那么消费者肯定不会买账,同样的书籍他们可以网购,还可以到网上下载或阅读电子书,更加方便、经济实惠。
商品市场之“冷”越来越凸显,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书市的不景气,经营者肯定心里着急,似乎也可以理解,书店想试探着兼营一些进口红酒来弥补主业的不足。虽然也是明码标价,但堂堂新华书店书与酒一同上柜卖,着实有点不伦不类,毕竟不是私宅书房,在书柜里放上几瓶名酒点缀,更不符合经营许可制度。
同情书店的现状,也理解卖红酒之不得已。不过,我更同意报道中网友指点的“出路”——传统书店也要来一次“转型升级”,但转型不是卖酒,而是通过自己的产业优势,寻找其他更好的出路,比如以图书为核心,让文化业态向多元化发展,守住并做强自己的市场。
其实,新华书店的网上书店,早九年前已经在各省新华书店集团开设,如2003年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正式推出的博库网(又称博库书城),是在线销售图书、音像、软件等数十万种商品的网上购物平台,号称品种最多的中文网上书店,全球中文书最大的网站。有报道说,博库书城脱胎于新华书店,却又不同于新华书店。冲着这个“脱胎”与“不同”,正遭“冷”遇的传统书店,是不是能从中悟出些什么,怎么让书市走出“冷”境?
“脱胎换骨”,“转型升级”,其实一个道理——改革、蜕变。与其苦苦支撑受穷,不如快快谋略思变。如今市场经济,开放搞活发展是硬道理,不能再故步自封,缩手缩脚。你可以文化产品多元化经营,也可以另辟一半门面,剥离一部分人员,做酒品等生意。哪怕全部转型了,也不是不可以。让书店像书店,酒店像酒店,只要是合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