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织布梭子像小鱼一样窜进经线的缝隙
织布 (吴小淮 摄)
博物馆里的织布机

    织布

    梭子像小鱼一样

    窜进经线的缝隙

    ■陈思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首流传千古的《木兰辞》,一开头就是女子织布情景,读中学的时候能背诵全文,相当熟悉了。

    如今很少见到土法织布了。告诉读者一个信息:马屿有蓝夹缬博物馆,在省道公路边,蓝夹缬博物馆里摆着一架织布机,处于工作状态中,你可以去参观参观。

    织布机、筘、梭

    在民俗博物馆

    织布机:土法织布也有一台机器,木头制作,有机架,筘、卷经线的轴头,卷布的横轴,还有一对踏脚板。

    筘: 织布机附件之一,用竹丝编排成梳齿状,一条条经线分别从中穿过,用以控制织物经线疏密,并把纬线推向织口,和经线交织成布。

    纺纱车:纺纱工具之一,木架子上有一个转轮,用脚踏可转动转轮。转轮外绕一根弦线,弦线的上方与锭子相绕,转动转轮使两根锭子随着转动。

    经纱娘(音):手工经纱工具,木制,把纱线卷到“赎”(音yǒ)上,便于经纱。“赎”是木制的,是绕纱线的架子。

    梭:古称“杼”,即《木兰辞》中“不闻机杼声”的“杼”。硬木制作,两头尖、肚子大,橄榄形,像鱼。中间挖空,可装入一个叫“续”(音)的线团,即“纬线”。民间土法织布用梭子把纬线引过去与经线相织成布。织布时“梭”穿来穿去,速度较快,因此人们用“梭”来比喻时间快速运转,日子消逝得很快:“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纺纱做“续”

    土法织布必须用土法纺的纱,纺纱先要把棉花用弹花弓弹松,然后搓棉花支:用一根光滑的竹签子,裹少量棉花,再用一块光滑的搓棉花的木板,顺着竹签子滚压,把棉花滚压成条后把竹签子抽出,就成一条棉花支了。

    接着纺纱:在纺车的锭子上面套一层竹笋壳,把棉花条拉出一点棉纱线头缠在竹笋壳上,脚踏纺车板使纺车转动,两支锭子随着旋转。随着锭子的旋转,棉纱逐步绞紧,这时左手拿着棉花条,右手拉棉纱,纱就出来了。等到拉纱的手高擎过头够不着时,就把拿着棉花条的手往下一送,纱就缠绕到锭子的竹壳上了。如此周而复始,纱也源源不断地从棉花条里拉出来,一层一层缠绕到锭子上去,锭子裹着的竹壳上的棉纱球渐渐大起来,大到不能再缠绕时就取下来。纺纱是慢活,最快的3天只能纺1市斤,俗话说“老太婆纺纱,慢慢来”。

    做经、“续”。这竹壳上的棉纱是中间大、两端尖的棉纱团,叫纱累儿。一个一个的纱累儿再通过纺车做成一个个“续”,使纱累儿的线因纺线時呈圆周状环绕,转换成椭圆形,可装入梭内作为纬线。一个一个的纱累儿再通过经纱娘缠绕到“赎”上,作为经线。

    经布,需要计算的技术

    织布要经过弹花、纺线、经纱、浆纱、掏缯、织布等好多程序,很麻烦。

    经纱:经纱有一个工具叫经梯,是两根竖立的长木条,木条上有若干根短木。经纱时,人来回走动,将做经线的棉纱一束一束地缠绕于经梯上。经线的长短根据织布的多少而定,布想织得多经线要拉得长,要多缠绕几圈,反之则拉得短一点。这样一趟一趟地拉,直到经线充足为止。

    浆纱:把经线放入浆水里煮,浆水是用面粉做的。然后用脚踏经纱,使浆水渗透经纱。然后用棒槌捶打,使经浆后相互沾连的经线松开来。然后把经纱晒干。

    穿“筘”眼:把纱线一根根分别穿入“筘”眼,这是用眼力的细活,再固定、缠绕在经纱的轴头上。同时轴头固定在机架上,以便卷运经线。

    架线:在一个大的场地上将纱线拉开来,把相互沾连的经线松开,这时“筘”往前缓缓地移,使绞在一起的经纱变成一个平面。用木梳不停地梳,梳开了梳顺了“筘”就往前移,轴头不断地旋转卷住经线。如此反复操作,纱线就平整地卷在轴头上了。

    掏缯:经线架在织布机上后,用“筘”将经线分成上下两层。另备有“缯”(音zēng),将上半部经线逐根绕在缯杆上,将缯杆在离整轴布中心偏左处,用绳子下垂于左踏脚板上系住。当脚踏住踏脚板时,这部分一层经线就会往下沉。另一付缯杆如上,用综线再将上半部经线逐根绕在缯杆上,然后在左右两端各引绳子上伸。

    机架最上部,两根方木条之间,搁一木横担,两端不固定而能转动,其状如:卄。将从综线杆两端上伸之两根绳子,分别系于横担一侧之二根短木条顶端。当左脚踏住左踏脚板時,这一层经綫就往下沉,牵动這两根短木条也往下沉,而短木条之另一端必然往上翘。同样方法,在另一层经线上也用综线穿两副综线杆,则综线杆上向下垂之绳子,在右踏脚板上系住,另一付综线杆两端上伸之两根绳子,分别系于横担另一侧之二根短木条顶端。此时,左脚放松,右脚踏住右踏脚板,则下层经线上升而上层经线下降。如此左右两脚交替踏动踏脚板,则两层经线也随之上下交替。

    手、脚、眼睛必须协调一致

    整体操作是这样的:人坐在座位上,左手推上“筘”,左脚踏牢踏脚板,使通过“筘”缝的经线分隔成上下两层。右手把梭一甩穿过二层经线中间,这就把纬线从右边送到左边了。随着“梭”的穿过,顺手将“筘” 扳向胸前,压紧了纬线。接着左脚一松,踏脚板一跷,换成右脚踩踏脚板,经线换了个空间,这时用右手推住“筘”,左手把“梭”一甩,又把纬线从左边送到右边。紧接用右手把“筘”拉回来,把纬线又撞紧了。反复操作着,轴头上的经纱逐渐减少,卷布棒上的布逐渐增多。

    织布时,手、脚、眼睛必须协调一致,用力适中,动作连贯。比如左手抛梭,右手接梭,左手扣“筘”,把纬线撞紧。经线上下转换时脚要有相应动作,左右脚也不能搞反了。初学者,有手忙脚乱的感觉。小时候我妈不在的时候我也试过:右手用力抛梭,左手没有接住,梭“咣当”掉到地上了。

    织布的声音大,每撞一下“筘”总要响一声“砰”的闷声,而踏脚板一动,经线要换一个空间,会响一声“唧”的脆响。于是,整个织布过程中一直响着“砰—唧—砰—唧—”的声响。

    织布手艺

    手把手代代传承

    元時,松江黄道婆从海南岛琼崖黎族人那儿学来棉花纺织及织布技术,并且制成一套扦、弹、纺工具,提高了纺纱效率。她用错纱、配色、综线等工艺技术,改造传统织布技术,从此,纺织业发达起来。绍兴一带织布业比较流行,因为那里种植棉花多。沿浙东海塘一带的沙土是喷松喷松的,沥水快,天气一晴就可耕作,宜种棉。还有红安大布,正在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和时尚大潮的引领者,不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亮相上海世博会。红安县主办了首届织布技能大赛,50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场面蔚为壮观。

    少数民族的土法织布就更是普遍了,像瑶族、傣家、傈僳族、土家族的传统土法织布,一直流传至今。

    织土布的手艺,女孩们都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一代传承一代。以前女孩子假如不会纺纱织布,不会做鞋做饭,那她能嫁给谁呢?

    土法织布濒危

    以前因为农民买不起洋布只好织土布,温州地区叫粗布。粗布厚,热天穿在身上很闷热,且强度弱容易破。上世纪50年代有了“龙头布”,价钱低,比粗布好。尽管如此,但种棉花、织粗布的还有,我读高中的时候不少同学还穿粗布裳,粗粗的厚厚的硬硬的。那时的穿衣要求是冬天不冻着、夏天不赤膊,容不得去想舒适美观流行。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纺织工业发达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夹被也不流行了,粗布就少了。

    终于,土法织布濒危。网上说,磐安县尚湖镇黄岩前村有两户人家:一家织土布,一家染布。他们希望两家联合起来,在旅游景区内一边展示织布、染布,一边向游客出售他们制作的布匹。传统技艺有市场能产生经济效益后,或许会有更多的人重操旧业,使老手艺传承下去。

    织布机成了农耕博物馆的展品时,永嘉县屿北村70多岁的老奶奶周碎蕊,四世同堂的她,和家人住在建于晚清的老屋里,织了一辈子粗布的她至今还用那台比她岁数还大的织机来织布,确为楠溪江风景区一景观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广 告
   第00009版:广 告
   第00010版:星光道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学周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专版
织布梭子像小鱼一样窜进经线的缝隙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织布梭子像小鱼一样窜进经线的缝隙 2013-1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