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方言童谣精选(一)
连日来,由瑞安市语言艺术学会、瑞安市音乐家协会、瑞安广播电视台文化经济频道、瑞安日报培训中心共同发起的 “瑞安市首届方言童谣大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瑞安童谣,弘扬瑞安民间传统文化,本报将每周连载瑞安方言童谣。
洗沙汏沙
洗沙,汏(1)沙,
半升米,半升糠,
捣米捣砻糠,
捉头猪儿会吃糠。
洗沙,汏沙,
半升米,半升糠,
煮饭散花花(2),
酱油搭(3)你 (4)炊虾(5)。
洗沙,汏沙,
半升米,半升糠。
煮粥兴朗汤(6),
阿娒(7)吃底(8)一忽(9)汪(10)到天大光⑾。
这首歌谣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唱的。一般是父母亲面对面站着,一人双手握着孩子的双脚,另一人双手拎着孩子的臂膀,让孩子仰着悬在半空,然后一边模仿洗沙动作一边唱,既可锻炼孩子的胆量,也能逗孩子开心。如果是在孩子们之间玩这个游戏,就改成两两相对而立,双手对握,然后同样一边模仿洗沙动作一边唱。
(1)汏:方言音同“大[dā]”,指冲洗或类似筛的动作。也有地方说“汏沙,洗沙”。下同。
(2)散花花:方言谐音,意为散开来,揉不到一起。
(3)搭:方言谐音,意为与、和。
(4) :方言,音同“对”,意为兑换。下同。
(5)炊虾:方言谐音,指芒种虾皮。
(6)兴朗汤:方言谐音,指汤水很多,料很少或粥很稀薄。
(7)阿娒:方言,对小孩子的昵称。也有地方说“娒娒”,意思相同。下同。
(8)吃底:方言,意为吃进去。
(9)一忽:一, 有两种方言读法,文读念[yǎ],口语音同 “医”(有的地方变音同“爱”),此处取口语音。一忽,方言谐音,意为一觉。
(10)汪:方言谐音,意为小孩子安然入睡。
(11)天大光:大,有两种方言读法,文读念[dā],口语音同“豆”,此处音同“豆”。天大光,意为天大亮。也有地方说“大天光”,意思相同。
叽—咕 嘎—咕
叽—咕,嘎—咕(1),
解板老师(2)着(3)红裤。
红裤着弗牢(4),
端起(5)摸归(6)逃。
逃到县前头(7),
捉(8)个单分头(9)。
买只酱菜头(10)。
煮起一(11)罇头(12)。
阿一⒀夹一⒁夹,
阿二想汤喝⒂,
阿三拔双箸⒃,
阿四流眼泪,
阿五逮阿妈讲⒄,
阿六头打肿,
阿七端起咪⒅,
阿八挟箸添⒆,
阿九走啦到,
阿十眙⒇眙罇头匪恁燥(21)。
这首歌谣是两个孩子面对面牵着手一边学木匠拉锯一边唱的,属于恶搞类歌谣,但是反映出当时锯木板师傅家中儿女一大群,生活非常艰难的现实。
(1)叽—咕,嘎—咕:象声词,指拉锯发出的声音。
(2)解板老师:方言谐音,指锯木板师傅。
(3)着:方言音同“脚”,穿的意思。下同。
(4)着弗牢:方言,音同“脚火牢”,意为裤带松了裤子往下掉。
(5)端起:方言谐音,原意是提起(裤子),引申为快捷、起劲。也有地方说“劲起”,意思相近。
(6)摸归:方言谐音,意为往家。
(7)县前头:瑞安老城关地名。
(8)捉:方言谐音,意为拾取。
(9)单分头:方言,指一分钱的硬币。
(10)酱菜头:方言,一般指腌制过的白萝卜,这里指白萝卜。
(11)一:有两种方言读法,文读念[yǎ],口语音同 “亦”(有的地方变音同“爱”),此处取口语音。
(12)罇头:方言,指陶瓷做的大的宽口容器。
(13)一:此处念[yǎ]。
(14)一:此处取口语音。
(15)喝:此处念[hó]。
(16)箸:指筷子。
(17)逮阿妈讲:方言谐音,意为跟妈妈讲。
(18)咪:方言谐音,意为撮着嘴小口地喝,相当于“抿”。
(19)挟箸添:方言,意为再挟一筷子。
(20)眙:方言,音同“次”,意为看。
(21)匪恁燥:方言谐音,音同“匪能燥”,意为东西被吃得精光,一点也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