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古代教育记事(中)
盛于明清的瑞安书院
——清《乾隆瑞安县志》解读之十七
上一期,我们在《宋代瑞安教育讲求文武兼修》一文中,从奇怪的地名“学前”说起,解释了“学前”原是“县学(又称儒学)前”的简称,这个县学就是古代官学的教育机构,瑞安自北宋开始有县学。
历史上,瑞安的县学与孔庙(文庙)同设在一处,统称为学宫,建在现市实验小学一带。此外,我们还讲到了县学中曾设有体育课、音乐课和劳技课。
这一期,我们继续来解读《乾隆瑞安县志》。
■记者 林 晓
莘塍中心小学
里的清代石碑
从市区驱车向东约5公里,即来到莘塍街道,一个秋日的上午,我们来到这里,沿着母亲河(温瑞塘河)的岸边走,寻找瑞安古代教育遗留在此的点点滴滴。
相关历史资料表明,莘塍的乡村规模约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先民们在这里围涂农垦,煎盐开荡,便以这里塍堤交错为名,叫做“莘塍”,又名新塍。明嘉靖时,称“莘塍庄”,说明人口还少,是个村子,属清泉乡八、十、十一都。此后,街市渐旺,人口渐多,至清代已是规模不小的街市集镇了。
清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定海总兵陈步云捐资倡建聚星书院,并捐白银1000两,蔡仲樵捐白银500两,黄燕山、黄棣父子等捐银百两,聚星书院建筑历时7年。为表彰陈步云捐资倡建书院,道光十四年(1834年),瑞安知县刘礼章特撰《陈锦堂(即陈步云)倡建聚星书院碑》。
如今,这块《陈锦堂倡建聚星书院碑》就镶嵌在莘塍中心小学学校南幢大楼一楼的墙壁上。
在丁小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这块石碑。
当时的知县刘礼章拨公田百余亩,充教师薪金和膏火费。百余亩的公田成了聚星书院的学田,这与《乾隆瑞安县志》记载中的县学学田相当,可见聚星书院当年的规模。在文史学者沈克成先生编写的《温州历史年表》中,也记载了聚星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年)聚星书院竣工,中为讲堂,上建魁星阁和文昌阁,左右厢房和耳房两座,书室58间,轿夫、水井、厨房、浴室俱备。四周围墙,巍然壮观。尔后,黄棣母泮氏捐银250两。
石碑记载,开课后城乡士子并集,可以想像学生众多的场面,聚星书院应该是瑞安县学之外的第二选择。
丁小蓉介绍,为提高书院教学质量,陈步云当时聘了他的幕僚、饱学之士鲍作雨(字云楼)为主讲席,为学生授课。到了清末洋务运动后,学校曾改名义学小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响应维新,瑞安学者张震轩先生联合河乡(今南白象镇帆游以南,塘河地域)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将该校改名为乡小学堂,推行新式学制,并积极筹款去上海采购书籍报章,设立阅览室,供有识之士阅览,以开民智,培养了大批爱国志士。
瑞安书院盛于明清
事实上,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元代的集贤院,为宋遗臣广东副使陈则翁捐资倡建,位于阁巷柏树村,初祀宋室皇帝牌位,后为乡里族子读书之所。南戏鼻祖高明曾在此就读、教课。
瑞安书院盛于明清,清末逐渐废止。原为藏书、修业之所,后以讲学、考课为主,兼藏书和祭祀,分官办、私办或地方捐资兴办。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当地名儒学者,称山长、洞主,总理全面事务。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书院山长曾一度改称院长。书院订有学规、准则。崇儒尊孔,训教合一,教人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之道,训以封建纲常伦理道德,以儒家经学为主讲内容,旁及史书诗文,尤重八股文,以应科举考试。教课分中、高两等,课考设旬考、月考和季考,由山长或学官主考。
经费来源不一,官府、公产划拨或私人捐资。以莘塍聚星书院为例,就有官方、私人、民间捐资等多种捐资方式。
清末,瑞安城乡书院逐步改设为学堂。
宋代书院的遗留“陈文节公祠”
在《乾隆瑞安县志》记载的3处书院中,有两处都在仙岩(今温州瓯海),这与宋代名臣陈傅良有很大关系。
《乾隆瑞安县志》卷一《建置志·学校》中,“心极书院”一条记载:“在崇泰乡仙岩,宋陈止斋读书处。明嘉靖甲寅,邑令刘畿重建,今惟存止斋祠。”
如今,在仙岩圣寿禅寺旁还建有一座陈文节公祠,这是后人为纪念陈傅良修建的祠堂,附祀他的学生蔡幼学和曹叔远两人。
日前,我们来到了这里。站在大门口,一眼可以望到尽头。大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山中檀越”,下联:“天下贤人”。门口是南宋光宗皇帝赐予陈傅良的对联:“东瓯理学无双士,南宋文章第一家”。
陈文节公祠的文保员陈福池告诉我们,陈傅良曾在仙岩创办仙岩书院,可惜具体位置和时间如今已无法考证。陈文节公祠原名止斋祠,占地704平方米,前后两进,面阔5间。它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原在仙岩梅雨潭旁的“读书台”,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建时,迁至现在位置。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时方改名为陈文节公祠。
相传,陈傅良在仙岩办学时,朱熹曾到此拜访,为仙岩美景和办学盛况所心动,写下“东南邹鲁”、“溪山第一”的题字,后人曾刻成匾额,但是后来都遗失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温州文献丛书《瓯海轶闻》中,看到其中摘录《朱子集》中的一段话或可说明当时陈傅良和朱熹的友好关系:“今陈丈君举郎中,精敏该洽,词笔高妙,皆熹所不能望其万一者。若举而属之,公论无不以为宜者。”
仙岩书院和心极书院
在《瑞安市教育志》中,相关仙岩书院、心极书院有两条十分详细的记载。文章说仙岩书院为陈傅良创建于仙岩,原为陈傅良读书处。
南宋淳熙间,陈傅良辞官归里,主持仙岩书院,制订规约,授徒讲学,学重“经世致用”。四方学子景从,尊他为止斋先生。门生蔡幼学、曹叔远、木天骏、朱黼、钱文子等均为名士。绍熙二年(1191年),理学家朱熹来仙岩访陈,手书“溪山第一”、“东南邹鲁”。后来,蔡幼学、曹叔远等曾主持过该书院,当时颇有影响。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刘畿于仙岩积翠峰下重建陈止斋先生祠(原建弘治年间)五楹,台门通仙岩寺,中堂设书院,匾曰“心极书院”。朱绰、秦激小时亦在此读书。万历十二年(1584年),知县章有成重修祠堂、书院。清同治六年(1867年),孙衣言倡修陈文节公祠。民国初年,瓯海道尹沈致坚集资重建。
陈福池介绍,仙岩风景区管理分局于上世纪90年代在原仙岩书院旧址附近建陈文节公祠(止斋祠)一座,该祠现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祠内有陈傅良全身塑像一座,并有介绍陈傅良生平事迹的文章。
至此,从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的仙岩书院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心极书院,历经300多年的时间变更,但瑞安古代教育中的“民办教育”热情不变,一直延续了下来。
旧县城里的书院
按《瑞安市教育志》的记载,瑞安自宋至清,主要书院(塾)有35座之多。其中在瑞安县城中的,又以筼筜书屋、菉竹书院、玉尺书院、心兰书社(书院)等最为著名。
菉竹书院在县城南望江桥畔,明崇祯时系林氏园林。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辟为书斋,莳植绿竹,取名“菉竹书院”。康熙十一年(1672年),扩建书院规模,十六年又增建左右耳房、斋舍和大小厅堂。朱鸿瞻在此掌教数十年,积诗文稿多卷,门下受业者朱鸿增、林青云等都为一时名士。书院至晚清废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县赵应钧建玉尺书院于县城小沙堤(今敢心楼房),坐北朝南,正屋和厢房组成“尺”形。同治年间,孙锵鸣曾在玉尺书院掌教,学风兴盛。
清代,除玉尺书院外,在瑞安旧城内还有创办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心兰书院和创办于光绪六年(1880年)诒善祠塾等著名书院,成为当时培养人才的摇篮。
晚清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瑞安维新人物群的其他成员,如黄绍箕、宋恕、陈虬、孙衣言、孙锵鸣、黄体芳、黄绍第、陈黻宸等,或曾在此居住,或在此求学,或在此结社,或在此从业,与“瑞安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玉尺书院的旧址依然存在,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旧城内寻找一下,看看古代教育的历史踪影。
下一期,我们继续来解读《乾隆瑞安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