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瑞安经济
的前世今生
我国首部县(市)级经济史专著出版
■记者 林长凯
我市学者俞光经过10多年的资料收集和前期准备,用1年半时间写成《瑞安经济史》反映瑞安经济发展进程的著作。该书是我国首部县(市)级经济史专著,作为市社科联研究项目,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33万字,征引书籍318种,附表12张,图60幅。日前,俞光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他在写作《瑞安经济史》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国首部县(市)级经济史
在这之前,我国地方经济史的研究尚局限于省、地级,县(市)级作为一个整体则少有人涉足,但县(市)级经济史又是我国地方经济史的基础,是顺利开展地方经济史、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关键,也是必须攻克的难关。《瑞安经济史》作为我国首部县(市)级经济史专著,为今后我国地方经济史的研究作了一些探索和铺路。
瑞安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瑞安已有先民生息繁衍,被称为“千年古县”;瑞安国学根基深厚,陈傅良、高明、孙诒让、陈虬、陈黼宸辈硕学之士所建造的国学根基,文化源远流长;瑞安地处东南一隅,远离大城市却经济发达,充满活力,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瑞安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瑞安经济史》一书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民国末年瑞安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据记载,在漫长岁月里,瑞安经济发展不断向前,跌宕起伏,特色鲜明。它的发展曾于西汉时因政治原因被强行中断,又在东吴开发江南时重新崛起;它曾以宋代周行己、陈傅良、叶适,晚清陈虬、宋恕、陈黻宸的经济思想闻名于世,又因明清的海禁以至迁界而长期落后。
该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瑞安经济跌宕起伏发展、瑞安人民顽强拼搏的历史,还是一部瑞安经济领域里不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历史。
埋头刻苦搜资料
写作《瑞安经济史》,需对瑞安的经济、历史等方面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认识。尽管瑞安历代方志和其他著述对瑞安经济活动有所记载,但这些都是局部、阶段性的,而且还散落在名目繁多的文献中,至今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这就意味着俞光要从头开始整理与瑞安经济史有关的资料。
2000年8月,俞光退休后就专心从事地方经济史研究。面对经济史料奇缺的困境,他没有退缩,知难而上。他开始下工夫阅读各朝代瑞安县志和温州府志,摘录其中涉及瑞安经济方面的史料,做成资料卡片。他还仔细阅读《廾五史》、《四库全书》等数百部古今书籍,从中搜集大量有关瑞安经济的史料。
由于当时的瑞安县图书馆收藏的瑞安经济史料不多,查资料都要去温州市图书馆。于是,俞光每次就把所需资料列成单子,然后去温州图书馆挨个寻找。后来,为节省时间,他干脆住在温州文史专家、哥哥俞雄位于温州的家,每天一大早就去温州图书馆,一看就一整天。这让俞光收集到很多经济史方面的资料。10多年来,俞光常驻瑞安、温州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找资料,先后做了11本笔记,复印了大量资料。
在这期间,俞光先后编纂了《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和《温州古代经济史料续编》,共征引书目660多种,收录相关史料2900多条,基本反映了温州古代经济全貌。在这基础上,俞光又对温州古代经济史中还没有人涉及或者涉及不深的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并陆续在相关刊物发表关于温州、瑞安经济史的文章100多篇。
一笔一笔抄孤本
温州图书馆是俞光去得最多的图书馆。由于经常去看书,俞光和温州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很快就熟悉了,对方对他也很照顾,图书馆中午闭馆了,还让他继续留在里面看书。在研究地方经济史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很多古籍、地方志、族谱等,而这些大多是珍本、善本、孤本,俞光都非常认真地记下来,做成卡片。
有一次,他发现了明朝弘治年间的《温州府志》,就一头扎进去阅读。“这是一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温州府志》,里面有许多明朝时期瑞安经济发展情况的珍贵材料。这是影印本,我就一笔一笔地抄下来。”俞光笑着说,一些珍本、善本、孤本都非常珍贵,图书馆规定不准复印,复印会对其造成损害,他就用手抄方式记下来。
有一次,俞光无意间在存放古籍的书柜发现了一本明朝嘉靖年间的《温州府志》。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相当部分被蛀虫咬得虫迹斑斑,上面满是螨虫,摸一下,手都很痒。为了尽可能地收集资料,俞光顾不上这些,就在图书馆非常认真地看了起来。他很珍惜这次机会,看得很慢,每翻一页都非常小心,生怕弄坏书本。他一连在图书馆看书花了1周多时间,找出一些关于瑞安经济方面的资料,然后一笔一笔记下来。与书本接触的时间长了,双手发痒,他就简单地擦了一下随身携带的清凉油,然后继续看书。
当时,温州文化局的一位老领导看到他刻苦读书的情景后,连连称赞道:“做学问就应该像你这样的。”
实地考证为史料
俞光告诉记者,写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要有出处,要经得起推敲。为此,他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都努力做到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上世纪80年代末,俞光听说留日归国的瑞安人李墨西、翰西兄弟于清末在瑞安城北本寄寺创办了太久保罐头厂,但记载比较简略。他就下决心弄清楚这件事。
“这是瑞安的经济发展史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俞光说,瑞安的相关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也没有人考证,他一定要把这件事考证出来。
为此,俞光找到对李墨西两兄弟有所知晓的许世铮了解其办厂过程。热心的许世铮不仅把他所知道的相关情况都告诉俞光,还帮助他寻找李墨西的亲属,进一步了解情况。当时已80多岁高龄的许世铮带着俞光在市区解放路三期挨家挨户地问,最终找到尚健在的李墨西堂房媳妇曹徳言,了解到了李墨西兄弟的一些生平资料。
当时老太太也已80多岁,很多东西也记不起来了,但是她建议让李墨西的孙子带着俞光去当时的沙塘底“猫狸擂”山上找李墨西的坟墓,在墓志铭上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俞光说:“当时山上的杂草没过胸部,根本无路可行,我们就一个山坳一个山坳地去寻,从早上6时开始找,直到10时多才找到李墨西的墓志铭,这才弄清楚了他确切的生平资料。”后来,俞光又在温州市图书馆里珍藏的平阳刘绍宽《厚庄日记》和瑞安张棡的《杜隐园日记》的一大沓手稿中找到李墨西兄弟所办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记载,比较完整地考证出瑞安最早的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纠正了其他记载的一些错误。
在俞光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但他总会耐心地考证、校核史料。“有时看起来只有几百字的记载,我往往会花半个月至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去查寻、考证、校核,理顺事情的来龙去脉。”俞光笑着说,这项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很有成就感。
十年研究终成书
研究经济史,仅仅掌握史料是不够的,还要找出它们之间联系、价值和作用,并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10多年来,俞光不断整理、校核温州、瑞安经济史资料,发表相关文章,出版经济著作,形成自己对瑞安经济史的一套思路。
2011年10月,俞光受瑞安市社科联的委托,开始写作《瑞安经济史》,并被列入当年市社科研究项目。在北京写作了8个月后,由于许多资料存放在瑞安家里,于是他返回瑞安,又花了3个月,终于完成初稿。此后,俞光相继把书稿交给《浙江学刊》前主编、浙江社科院研究员林树建,俞雄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审阅,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修改成第二稿、第三稿,又再三校对后交给出版社。今年9月份,《瑞安经济史》正式出版。
《瑞安经济史》出版后,受到学界高度赞誉。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浙江省经济史研究会会长陈学文在不久前俞光出版的《温州经济史话》序中曾说:“俞光先生十年磨一剑,长期积累,从浩繁的史料中钩稽出重要的历史事实加以提炼论述,挖掘出一些新的史料,提出一些新观点,让人们可以借鉴过去的成败经验以建设今日的辉煌。” 《瑞安经济史》出版后,他又特意致函俞光先生说:“您对温州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经济史很有研究” ,并希望继续努力,“对学界当有禆益”。
俞光先生简介:
俞光,男,1945年生,浙江瑞安人。1968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后,历任浙江青田水泥厂技术员、瑞安市物资局副局长、市科协副主席、市科委副主任等职。曾先后在《水泥》、《陶瓷》、《砖瓦》、《技术经济》以及《浙江物资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7篇;获得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优秀论文奖、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浙江省硅酸盐学会优秀论文奖5次。主编《瑞安市软科学研究成果选编》(1980—1994)、与俞雄合著《温州工业简史》。
退休后,还编有《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列入《温州文献丛书》),著有《温州经济史话》(列入2011年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后期赞助项目)及《瑞安经济史》,目前均已出版。至今发表论文、出版著作25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