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古代邮驿纪事(上)
北上京师第一关在集云山三都岭
——清《乾隆瑞安县志》解读之十九
上一期,我们在《300年前康熙皇帝题匾的照片》一文中,讲到了瑞安“上书院”的古老风俗,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而“上书院”作为瑞安方言,其名称持续未变也有千年之久。除了已经讲到的县学和书院之外,我们还讲到社学与私塾。
此外,根据玉海文化研究会何光明先生提供的拍摄于1951年5月4日的老照片,我们见到了瑞安县学孔庙,还见到了康熙皇帝题的“万世师表”匾额。这块匾额的立匾时间在《乾隆瑞安县志》有具体记载:“皇清御书匾‘万世师表’康熙二十五年立”,至今已有300多年。
这一期,我们继续来解读《乾隆瑞安县志》。
■记者 林 晓
温瑞驿道
第一站在三都岭
三都岭隧道是G15沈海高速瑞安段的隧道。这是从市区往北至温州,及北上京杭的高速交通要段,全长1704米,也是瑞安以南地区前往温州方向的必经之路。
巧合的是,在史书的记载中,就在G15沈海高速三都岭隧道的山背上,有一条十分著名的驿道,其路径几乎与如今的高速公路平行而建,这就是千年前的温瑞驿道(也称温瑞驿路)。
驿道,是古代的交通大道,因它每隔15公里就会有一座驿站供驿车和驿差歇脚打尖,因而,人们又称它为“官道”。
历史上,瑞安陆上交通一直受丘陵河谷的阻隔,相对滞后,最早官办陆路驿道只有飞云江以北的温瑞驿道(又称江北驿路)和飞云江以南的瑞平驿道(又称江南驿路)。从瑞安北上,最古老也最重要的驿道,就算这条温瑞驿道了。
三都岭是温瑞驿道的第一站,是北上郡城京师的第一关。
温瑞驿道作为瑞安历史上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也是商家必经、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条古驿道上,自两晋至唐宋明清的商人官吏,从福建来的移民渡过飞云江顺着这条道路,经过瑞安三都岭再进入当时的江南富庶之地,这里也是北方移民南迁重要通道。
县志上的三都岭
《乾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记载的“集云山”词条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在邑城正北,本县主山也。其巅,境趣平远,为一邑冠……岩二、岭二、潭一、泉一。”
集云山的两条山岭中,有一条是“马岙岭”,记载的文字很简单,仅11个字,为:“通仙居,达郡城,俗名三都岭。”
按县志上的说法,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也就是说“本县主山”集云山的马岙岭能通仙居,到达杭州省城,民间俗称“三都岭”。
很奇怪,为什么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这个“马岙岭”有这样“通达”的功能呢?
也许,我们能通过《乾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志·铺舍》中的按语,晓得其中的名堂。按语说:“自城北达永嘉县界,原有马岙、仙居、寺庄、梓岙、丽塘五铺。”
明代以前,自瑞安城北门出,经马岙,越三都岭,通永嘉县(今瓯海区)境达温州府城。瑞安县境内设县前、马岙、仙居、寺庄、梓岙、丽塘这6个铺舍。
在驿道上设置的驿站铺舍,是为投递文书、转运官物及供往来官员食宿的处所。古代邮驿的传统模式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既是官方通信机构,还包括了交通设施和驿舍。驿舍不是旅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住的,按照朝廷规定,一般只分等级接待朝廷命官、外国使者和商人等。
也就是说,古人从瑞安出发到温州,第一个铺舍就在马岙,这个俗称为“三都岭”的地方。
“集云八景”中有个“马岙停车”
可以想象,从南方来的先祖和家人担着箩筐带着家什,从福建一路风餐露宿,过飞云江后进入瑞安。一日,他们来到温瑞驿道三都岭,立即被这里美景所吸引,于是一家大小在一棵大树下路宿。凌晨,从家乡带出来就不再报晓的公鸡忽然不停地高鸣,鸣声将他们惊醒,先祖们认为这是祖宗上天之灵,通过报晓公鸡来暗示他们定居瑞安。
“好了,不再北上了,我们就住在这里吧!”领头的人说。也许,这是瑞安这么多宗谱上记载着“迁自福建”先祖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每当秋来之际,树木凋零,而马岙则枫林满谷,片片火红的枫叶,在深秋季节里显得分外耀眼,格外精神,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时,瑞安人出城北沿愚溪边的古道,可骑马乘车,纷纷前来马岙欣赏这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红叶,品味秋天的美景。
来到马岙岭前,须停车跨越山岭。一般来说,行人都在这里歇脚休息,加上山间的风景如画,特别是枫叶如锦,恰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
《集云山旧志》称:“集云山去城北里许,邑主山也,其巅境越平远,为一邑冠。有白面岩、乌岩、朱坑岩、马岙岭。并有集云八景:龙潭观瀑、马岙停车、朱溪印月、锦湖泳风、米刻古石、寂寺晚钟、陶峰夕照、云碓春声。”
清代金兆珍取名“马岙停车”,纳为集云八景之一。并有诗云:“驱车底事出郊垌,十月枫林满谷红。马岙溪前聊驻足,贪看霜叶夕阳红。”这可以说如实描述了当时人们在马岙观赏丹枫的盛况。
瑞安邮驿
源远流长
查看《乾隆瑞安县志》卷十《杂志·寺观》篇,我们还可以见到古人对温瑞驿道三都岭一带的记载。其中“宝云庵”一条说:“在清泉乡集云山岭平,驿道行人憩息之所。元大德八年建,顺治间重建。”
按县志上的说法,也就是在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之前,这里就有驿道,且因行人多而建休憩之所。
事实上,县志上记载的年代距今已有700多年,但温瑞驿道历史长远,这个年份只是保守的记载。
我市文史学者俞光先生介绍,早在南朝刘宋永初年间,山水诗鼻祖、永嘉郡守谢灵运就有《游南亭》诗云“旅馆眺郊岐”,乐史《太平寰宇记》注“南亭去州一里”,亭为当时的邮驿机构,承担公文和官员、宾客往来的接待工作,设有驿馆,说明其时温州瑞安一带已有邮驿。
据明代姜准《岐海琐谈》的记载,宋时温州的邮驿在城区机构为待贤驿、来远驿,此外在华盖山下有容成驿。温州对外邮路分为三路:西北路通向括州界(今丽水市青田县)的,有永嘉县的白沙驿;东北路通往黄岩界的,有乐清县馆头驿、西皋驿、芳林驿、芙蓉驿、白箬驿、温岭驿;南路通向福建的,有瑞安县的来安驿、平阳县的前仓驿、松山驿。全州共有13驿。
邮驿的文字
记载为1370年
查询得知,《岐海琐谈》上的“来安驿”在县志上并没有记录。我们又查看了《瑞安市邮电志》,发现其中邮驿文字记载最早的年份在明代。
据《瑞安市邮电志》的《机构篇·邮驿》介绍,瑞安始建罗阳县治后,官府文书通过驿道传递。明洪武三年(1370年)前,全县驿道2条,铺舍(偏僻铺)7处。
江北驿道:自县前总铺(在县治西尉衙桥南,铺司1名,铺兵7名)由城北经马岙铺(今第一山北端马岙,去县治10里)、仙居铺(今新居,去县治20里)、寺庄铺(去县治30里)、紫岙铺(今梓岙,去县治40里)、坜塘铺(丽塘,今丽岙一带,去县治50里)达永嘉县界,以上俱铺司1名,铺兵4名。
江南驿道:自县前总铺由城南越飞云江经飞云总铺即江南总铺(去县治10里,铺司1名,铺兵7名)达平阳县界。
《瑞安市邮电志》的记载基本依照县志。《乾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志·铺舍》称“明洪武三年置铺舍七处”,这一年就是1370年,是官方对瑞安邮驿有具体记录的时间。
下一期,我们继续来解读《乾隆瑞安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