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3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古代邮驿记事(中)
明代驿馆在邮电路一带
——清《乾隆瑞安县志》解读之二十
古代驿馆图
瑞安老城区一带

    瑞安古代邮驿记事(中)

    明代驿馆在邮电路一带

    ——清《乾隆瑞安县志》解读之二十

    上一期,我们在《北上京师第一关在集云山三都岭》一文中讲到,在G15沈海高速三都岭隧道的山背上,有一条千年前的温瑞驿道,驿道的第一站就在三都岭,这一点已记录在《乾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中。

    当时的三都岭称为马岙岭,“集云八景”中的“马岙停车”就在这里。古时,瑞安人出城北沿愚溪边的古道,或骑马或乘车,来到马岙,停车在红叶枫林之中,品味着秋天的美景。

    此外,我们还讲到了瑞安邮驿的渊源,及《乾隆瑞安县志》与《瑞安市邮电志》对古代邮驿的记载。

    这一期,我们来继续解读《乾隆瑞安县志》。

    ■记者 林  晓

    明代邮驿驿馆

    在邮电路附近

    深秋时节,突来的一场冷空气让瑞城降温了好几度,解放中路两旁的行道树掉下了片片黄叶。沿着解放中路向西走,经过邮电南路与邮电北路的交叉路口时,行人和车辆都会惯性地慢下来,左手边是宽阔的邮电南路,右手边是狭窄的邮电北路,十字路口人车交汇,大家都会下意识地“承让”。

    然而,这个十字路口“行人、通车”的历史并不长。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这里还是通船的内河河道。

    《瑞安市城建志》中的《市区主要道路》记载,“邮电路的路基原是西河,河水自北水门(已拆除)南流,与县前河(已填塞)汇合于济民桥(俗称“八角桥”,已拆除),通向南濠河,1980年填河成街,是旧城区主要的南北走向街道之一。”

    事实上,邮电路“填河成街”这项工程并不是一年内完成的。从1976年开始,陆陆续续地填河拆桥,至1980年才初具“面目”。1981年7月,942平方米的电信大楼建成,于是“因楼得名”:路之南称邮电南路,沿路有邮电大楼、锁厂及烟杂、家具、饮食等商店;路之北称邮电北路,沿街有外贸局、机关招待所、劳动服务公司等。

    十分奇巧的是,这条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邮电路,在历史上就与“邮电行业”相关。因为在明代,显赫一时的邮驿驿馆就在此附近。

    “济民桥原驿馆”是瑞安最早的驿馆

    《瑞安市城建志》记载的邮电路原河道汇合于济民桥,这座济民桥在《乾隆瑞安县志》上就有记载。

    瑞安东依东海,又有飞云渡水路和内河水路作为依靠。因此,这里不仅是重要物资漕运的重要驿道,同时还是南方进出京师的各级官员、外国贡使进京的必选路线。

    时间回溯到明代以前。当时,交通硬件设施较差,传递公文往来的官员和驿差经长途跋涉后,需要有下榻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喝口茶、换换马。所以在“官道”的驿路上,每隔15公里就会有一座驿站,供驿车和驿差歇脚打尖。每个县城会设个总驿,这就是在县志上记为“馆驿”的地方。

    馆驿也称驿馆,是驿站上的旅舍,有点类似现在的招待所或宾馆。当然,古时的驿馆是官办的机构,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宾馆还不是一回事。

    据县志的说法,瑞安的驿道置船从几只到几十只不等,还建有馆舍,并供应一定数量的禀米,以解决过往使客的饮食住宿之用。

    《瑞安市华侨志》的《大事记》记载:“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瑞安于县城大东门外东安寺后建东安驿馆,以供外国贡使寓居。此前‘外方贡使’来瑞,尽寓城中济民桥原驿馆。此二处驿馆为瑞安专供‘外方贡使’寓居的最早处所。”

    查看相关志书,我们得知这座“济民桥原驿馆”是瑞安最早的驿馆。也就是说,在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以前,瑞安就有“外方贡使”住在“济民桥原驿馆”内,这个“济民桥原驿馆”就在上面提到的邮电路一带。

    明代有外商来瑞安做生意

    明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准许私人经营对外贸易。外国要与中国互通有无,只能通过朝贡的形式进行。这就是说,外国政府必须以向中国皇帝朝贡为名,携带一定数量的商船和货物,与中国贸易。

    外商入关时,当地官员要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置办丰盛的酒席款待。入关后,官府要免费提供食宿和驿馆。这种以朝贡为名,行贸易之实的方法,便成为“朝贡贸易”。国外的商人到了瑞安,也就成了前面提到的“外方贡使”了。

    《乾隆瑞安县志》卷十《杂志·古迹》中记载有“馆驿:在济民桥慕德坊内。”看来,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明代的“济民桥原驿馆”早就成了“古迹”,不可能存在了。

    济民桥就是八角桥,老一辈的瑞安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八角桥靠近瑞安县治,是瑞安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区。

    可以想象,明清时代的飞云渡码头周围商铺林立,沿着现在的邮电路内河河道,官船、民船都在这里停泊、卸货,人来货往,热闹非凡。加上离陆上交通要道也不远,济民桥(八角桥)一带成了驿馆的理想地点。

    “外方贡使”

    住在第一巷

    外国商人以贡使的名义,带来的主要物品有马匹、骆驼、狮子、钻石、地毯、纸张、葡萄干、宝刀等,温州瑞安一带陶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颜料、桐油等也被“外方贡使”带到国外。

    那么,这些往来瑞安的“外方贡使”住在济民桥(八角桥)一带的什么地方呢?

    据玉海文化研究会何光明先生介绍,瑞安人一般称济民桥为八角桥,从邮电北路进入后,原有一座叫“慕德坊”的牌坊。“这牌坊就在第一巷内,早就被毁坏了。”之后,我们查找多方资料后得知,县志上说的济民桥慕德坊内驿馆,就在老城区的第一巷内。

    第一巷深而窄,长约200多米,宽约3米。巷两侧的民居以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沿巷而筑。深秋时节,一路在第一巷里走,既可见传统的典雅温馨,又有欧式的明快大气。踱步在这样的一条小巷里会有一种久违的平和感觉。小巷看似平和,却是名声在外、内涵丰富,特别在明代,这一带是官吏外商的住所。

    还有一个原因,驿馆所在的第一巷离瑞安县治并不远。

    当时的县治在邵公屿,出第一巷后的内河河道(现在为邮电北路),上济民桥后向东约百米远就是瑞安县治。历史上的这条路,一直是瑞安的大街,曾称为县前街。县志上记载的这些“外方贡使”,与官方政府部门申请后,便在内河河道一带售卖域外商品,这应该是瑞安最早的驿馆——济民桥原驿馆的情形吧。

    温州知府何文渊

    与瑞安驿馆

    《乾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志·邮置》中的“东安馆驿”称:“在大东门外,东安寺后,宣德壬子建。先是外国贡方物寓城中,扰民。何守文渊奏建馆驿于此地处之。廨宇久废,址存。”

    这里提到的宣德壬子年,即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也就是说,在1432年之前,驿馆就已经在第一巷了。

    与温州知府何文渊、驿馆驿道相关的还有婺剧《却金馆》。宣德七年(1432年)冬十月,何文渊进京朝觐,途宿处州冯公岭刘山驿。

    南京礼部尚书章纶在《却金馆记》中说:“永嘉县丞于建遣其子间道怀金赠公,公笑而却之,其人惭而退。过客闻之,遂书‘却金馆’三字于壁。有司因就其地创造亭馆一区,且以‘却金馆’三字立坊揭事于道左。”

    冯公岭地处浙江缙云与丽水之间,是温州到金华的唯一官道,据称系当地居民冯大杲开凿,后人称为括苍古道。却金馆所在地名刘山铺,宋代设有刘山驿站,后改名为“却金馆村”,婺剧《却金馆》即演此事。

    事实上,何文渊此次进京朝觐,提到了温州邮驿的相关事,当然瑞安驿馆是其一。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何文渊朝觐之前的瑞安驿馆记录,甚是遗憾。

    下一期,我们继续来解读《乾隆瑞安县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专版
   第00010版:议事厅
   第00011版:温州垟
   第00012版:远望角
   第00013版:玉海楼
   第00014版:广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车周刊
明代驿馆在邮电路一带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3 明代驿馆在邮电路一带
2013-11-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