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人的山歌声(一)
飞云江上呼风声 湖岭山里打石调
湖岭镇东元村筑路师傅喊出劳动号子
藏在湖岭深山里的山歌声

    飞云江人文系列

    28

    瑞安人的山歌声(一)

    飞云江上呼风声  湖岭山里打石调

    ■记者 林晓

    在风景秀丽的飞云江两岸,瑞安的先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秀美的沃土上,他们在辛勤劳作之时,传承着一种自由高亢的瓯越民俗风情歌曲,这就是瑞安的山歌。

    “上得山上唱山歌,下得海里唱渔歌”。瑞安靠山近水的地理位置为山歌的传唱提供了自然的条件。在古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水边、田间、山区分散居住着的人们,往往要以呐喊的方式进行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千百年来,这种呐喊的音调代代相传,深深地烙进了瑞安方言的音律中。

    飞云江上的

    “呼风唤雨”声

    生长在飞云江边的瑞安人,早期“以江为路”,从上游的泰顺、文成等地一路乘船而下,前往瑞安,向南转至平阳,向北前往温州。如果也似现在这样的天气,深秋红叶,遇上江上的风月正盛,古人们临江坐船一定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感吧。

    日前,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飞云江沿江的高楼镇坳口村,坳口村位于飞云江中游江北片,江塘相连、鸟语花香、竹林奇趣。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开介绍,村里有一位老人会唱山歌。

    当我们找到这位老人时,他卷着裤管正忙家务。这位老人叫陈志龙,今年82岁,听力不大好,与我们交流时也颇费劲。据老人介绍,他小时候是儿童团团长,负责共产党的通信邮递工作。“那时候年纪小啊,我也记不太清楚当年的事情了,只记得送信的时候,没事儿会唱几句山歌。”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演唱环节”中,陈志龙老人唱的都是革命歌曲,还有几首是前苏联的民歌。我们询问陈志龙老人,提起以前的飞云江江上有人唱山歌这个话题时,他表现得十分肯定。“有啊!从文成开往瑞安的‘大峃艇’上,船老大和水手都会‘呼风’呢!”

    陈志龙老人所说的大峃艇,是一种木船,也有人称其为“薄壳船”,因为船出于文成大峃,飞云江一带的居民都称之为“大峃艇”。

    “大峃艇船前头有左右两个孔,行船遇滩时,水手船工用木棍横穿二孔肩背过滩,前后各一桨,后者兼掌舵。”说起大峃艇,陈志龙老人说船老大还会“通神之术”,“因为他们唱的山歌是可以‘呼风’的。”

    “呼风术”用来鼓舞士气

    接下来,陈志龙老人手舞足蹈地表演起“呼风术”来,他的双手像指挥家一样指着天空,嘴里发出一阵“呜……噜噜,呜……噜噜……”的声调来。

    老人说,他小时候就住在江边,常见大峃艇往来江中,船老大在“行路难”时,就唱起山歌,以壮人心。

    “呜……噜噜,呜……噜噜……”难道这种简单的唱调,就是在大峃艇上传唱的山歌吗?

    大概有一种可能,因为江上风大,沿岸的人们只能听到这首山歌的“呐喊”部分,很多的吟唱都被风声、浪涛声所掩盖,加上天长日久,大峃艇上的歌声大都被人遗忘了。

    大峃艇上船工为了鼓舞士气才这样呐喊的。王学开介绍,行船遇滩时,水手船工用木棍横穿船头的2个孔,靠双肩背船过滩的情形,让现在的人已很难想象了。

    “拉纤、起锚都是体力活,唱唱歌就来劲了。变换节拍、拉长调可以让歌曲更加振奋人心。加上这是风帆船,没风的时候,也要呐喊几句来鼓舞人心。呜……噜噜,呜……噜噜……地唱,音拖完了,拉纤也好拉了,风也渐渐地起来了。”

    据了解,飞云江航道中的飞云江瑞安段航道约为72.5公里。西自营前黄岙至平阳坑滩脚这一段约有12公里,为中游溪流河段,木船大峃艇可以稳当地通过,越往上游,暗滩激流越多。

    采访中得知,从瑞安出发至文成的大峃艇,要经垟头、马屿、河头、高楼、营前、樟岭、文成大峃共7个江埠才能到达,而从此再向泰顺方向,要经方前街、杉溪、东湾坑、林岙、洪口、百丈口、再至泰顺,也要7个埠头才能到达,可谓江路行路之难。

    所以,在飞云江上劳作的船工水手们不仅在江上行船时要唱,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哼几句山歌。傍晚时节,远远地听到歌声,岸上的亲人就知道他们安全地回家来了。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多少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呢?那些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高亢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和热烈粗犷的歌舞,要到哪里寻找呢?

    湖岭深山里的劳动号子

    清末以前,飞云江船舶可直达湖岭潮基街,后因河床淤浅,港埠下移,形成了后来的岩头港埠。

    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岩头港埠曾一度经营轮船运输业务,湖岭、陶山等地货物大都从此港运至瑞安港,再中转至外地。那么,沿着飞云江的这条古老港埠,再往湖岭山里行进,还能听到山歌吗?

    不久前,我们听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金夏生讲《古诗源》时,发现了有关线索。他说,远古时的人们在劳作时,总会以歌传情,有高亢激越的咏叹调,有行云流水的宣泄曲,有迂徐低沉的哭丧歌,也有狂吼疾呼的劳动号子词。

    于是,我们从市区开车沿飞云江金潮港、岩头港埠,再往湖岭方向,一直来到了光辉村和东元村,因为这里藏着明代造纸工具“九连碓”和“六连碓”。传说,筑路造屋的石匠师傅也会唱几句。

    光辉村老师傅吴育金是一位有40多年筑路造屋经验的“打岩先生”。他说,自己早年开山打岩,筑路造屋,在温州中山公园、瑞安万松公园等园林建筑中,都有他的“成就”。

    吴育金说:“10多岁开始就学当一个做石坝、做条石路、砌石墙的学徒,与石头打交道有40多年了。年轻的时候,开山打石,无聊了就唱,也不算什么正式的歌,只能算是劳动号子吧。”

    与他一起工作的石匠师傅,叫季长法,今年63岁。他说,打岩做石头的生活,40岁以下的人基本都不会做了,但我们是遵从祖传的山石筑路法做的,所以,老一辈的打石口号也跟着传下来了。

    无意听到了牧牛歌

    吴育金和季长法两位“打岩先生”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号子已经不再有存在的需要,到上世纪80年代,当地能唱山歌的老人多已作古,当年的壮年歌手已经步入晚年。

    “人们休闲时忙着看电视、上网,去娱乐场所活动,根本没人欣赏山歌了。”采访当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山歌已到面临消失的境地。

    在光辉村和东元村行走,这里高低错落的民居新旧交替,既有五六层高的新楼房,也有早年先辈们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在旧貌新颜更替之中,它们相得益彰。

    秋收之后,民居在一片树木的映衬下,古朴中带着沧桑。无意中,我们在路上听到了一位放牛人唱的牧牛歌。

    “手上牵着鼻孔绳哎,赶牛赶到大草坪哎。上背歌唱坐牢坚哎,牛过梯田着留心哎……”唱着牧牛歌的还是一副瑞安腔。

    可以想象,历史长河中的某个傍晚,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不顾劳累,他们要往河对岸绿色的田野,接回剽悍强壮的黄牛,还有悠然自得的小山羊。

    村民不用叫喊吆喝,牛和羊也不用东躲西藏,它们跟在村民的身后,安静地回家。村民牵着黄牛,缓缓地走着。空气中飘来一阵阵烟和稻草的气味,还夹杂着米饭的香气味。于是,他们唱起了山歌。

    下一期,我们的人文版来继续《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财富榜
   第00008版:专 版
   第00010版:议事厅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专 版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飞云江上呼风声 湖岭山里打石调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飞云江上呼风声 湖岭山里打石调 2013-1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