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美则瑞安美
十大“最美少年”记事
■记者 黄丽云
他们或孝顺,或助人为乐,或毅力坚强,或在某一领域有独特成就,或像勇救瘫倒老人的瑞职6少年一样,助残扶弱……日前,我市评选出十大“最美少年”,瑞职6少年则获得“最美少年”特别奖。
在这里,我们就来看一下最美少年们的动人事迹,学习他们的与人为善、坚强果敢、孝心爱心等,让“最美”现象成为我市少年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意志坚强
与伤痛顽强斗争
今年13岁的陈冠臻,就读于马鞍山实验小学。现在的他已健步如飞,可以开心地玩闹。但就在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伤痛中度过。
去年4月,在大课间活动时,陈冠臻不小心摔断髌骨,医生说需动手术,而且要卧床休息两个月,他的第一反应是:完了,学习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陈冠臻的脚终于可以触地走路了。但他的膝盖因长时间打着石膏,无法弯曲下蹲,必须做康复训练。
第一天来到康复中心的楼梯口时,听到里面的人痛得嗷嗷大叫,陈冠臻差点打了退堂鼓,但因为非常想早点康复,早点回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坚持一下吧!”他暗下决心。
忐忑中,他躺到治疗床上,医生开始弯曲他的膝盖。第一下幅度不大,不太疼,但还没等他欣喜放松,没几下后,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就向他袭来。这下他没忍住,鼻涕眼泪一起哗哗地下来了,“我不做康复了!”这话每当到了嘴边又被不断咽下。终于最难忍受的第一次复健在艰难的坚持中完成了,疼痛带来的冷汗早浸湿了他的衣服。
第二次,第三次……“最痛的那次都坚持下来了,我还怕什么?”在这种自我鼓励中,陈冠臻一次次坚持下来。他的膝关节因为坚持锻炼很快恢复。
在受伤期间,为不耽误学业,陈冠臻一直坚持自学,每天给自己规定学习时间和任务,即使是那段最痛苦的康复期间也不例外。功夫不负有心人,伤愈返校后,他参加学校期末考,取得各科平均95分的成绩。
“意外受伤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在这件不幸事件中,我学会用意志战胜伤痛,用精神克服困难,我学会自我鼓励,自主学习,却又是一件幸事。”陈冠臻说。
热爱学习 充满探究精神
去年12月的一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技发展奖颁奖台上,来自瑞安的一位年仅13岁的小女孩与袁隆平等科学工作者同时受奖。她名叫陈琪佳,是瑞安市实验中学七(九)班的学生,一位外表平凡却充满爱心、充满探究精神的女生。
她发明设计的“便携式球体印刷章”获得2011年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科协主席奖”,而她的发明动力,则源自对劳动者的关爱。
陈琪佳的家乡林溪是著名的工艺品之乡,主要生产圣诞饰品,并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她经常随妈妈到这些工艺品厂参观。她看到,一种装饰用的圣诞球需手工绘制,而会绘画的工人不多,工人每天都要用同一姿势,拿着画笔在球体上绘画,效率偏低,为按时交货,还需经常加班,长期积累的劳累导致大部分工人深受肩椎劳损等病症困扰。
见此情形,陈琪佳下决心要发明一种既简单又方便,可以在不同尺寸球体上印刷的印章,以减轻工人们的负担。
确认思路后,陈琪佳先后对此项发明进行6次制作及改进。在印刷章外壳的制作和改进上,她试验过橡胶等多种材料,但始终达不到好的效果。直到有一天,她起床时踩到床边的一个气球,“啪”的一声,她顿时有了灵感。她将一个气球皮的口剪去,将它套在半球上,然后用手指按了按章面,发现伸缩性和橡胶一样好,而且取材方便,非常符合章面的要求。至此,她终于攻克印刷章外壳的难关。
瑞安外国语学校的陈磊同学则热爱写作,多次在各级作文大赛中获奖,被学校推荐参加温州市第二届“小文学家”评选,并获得提名奖。
助残扶弱 照顾残疾女孩
在今年的“最美少年”中,好几个人是因为助残扶弱的优良品质而获奖,就读于汀田实验小学的李嘉沁就是其中典型。
李嘉沁的身边生活着一个不幸的残疾女孩,自幼患软骨症,导致身体畸形。疾病给女孩带来不便和自卑感,平时课间活动无法与大家一起快乐地做游戏,只能呆呆地看着大家尽情玩耍,让李嘉沁于心不忍。
当时才一年级的李嘉沁觉得,该给女孩多一点关爱。每当女孩一个人在角落时,李嘉沁总会来到女孩身边,拉着她的手,陪她玩游戏等,让女孩一起体验课间的欢乐。
“看着她灿烂的笑容,我觉得我的帮助是值得的。”李嘉沁说。
李嘉沁回忆说,一年级时,一次在厕所无意间见女孩扶着墙站着,脸上露出无奈的神情,于是她上前问怎么了?女孩难为情地说:“我想厕所,可我上不了台阶”,她一听连忙扶女孩上了台阶。
从那时起,李嘉沁几乎每天都陪着女孩上厕所,扶她上台阶。午餐期间,她会帮女孩打饭,端菜汤。她成为女孩的贴心“保姆”,主动承担女孩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她们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现在,她们已是五年级学生。李嘉沁还主动与女孩结对,利用课间时间帮助其补习功课,周末她还到女孩家里一起做作业,耐心地向女孩解释难题。一段时间下来,那个女孩变得好学,不懂就问,成绩进步明显。
九中的郑景皓和林云珍两位少年扶起骑三轮车摔倒的老奶奶,并将她送到医院;获得“最美少年”特别奖的瑞职6少年,则毫不犹豫地扶起瘫倒在车站的老人,他们身上均呈现出助残扶弱的精神。
敬老尊老 为老人送上欢笑
在周末的敬老院,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少年的身影。他们为老人们打扫卫生、表演节目,为老人们送上水果,整个敬老院洋溢着欢笑,涌动着暖流。在老人们的心目中,这些少年就是“爱心天使”。林星羽、江坤、陈泽涵、陈磊等“最美少年”是敬老院的常客。
林星羽就读于马鞍山实验小学,每次一到敬老院,他就忙碌开来。擦窗户、栏杆,打扫走廊、房间通道和庭院,给老人按摩,帮老人洗头,和老人畅谈……今年重阳节,他和小伙伴们还为老人表演节目,唱黄梅戏、流行曲,讲相声、笑话。整个敬老院欢声笑语不断。
林星羽说,每次临别时,老人们蹒跚的脚步,期盼的眼光,总会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种目光让他心酸,他说,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关怀,还有心灵上的慰藉,他们需要陪伴,如果我们多能给予他们一些关注,他们就会感到满足。
就读于莘塍一中的江坤同学,4岁时就跟随父母从重庆来到瑞安。在周末或假期,她会和朋友一起,带上水果等去敬老院,和老人们聊天、游戏。“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希望我能为其他老人带去更多欢乐。”江坤说。
如果你在图书馆看到一个扎马尾的飞云中学学生,在引导小学生和家长们寻找推荐的书目,那很有可能是“最美少年”陈泽涵同学。除去图书馆帮忙,她还会去学校附近的老人院帮助老人们打扫庭院,听他们聊聊家中琐事。
陈磊也是一位爱心少年。一次课间,两位同学追逐打闹时,不小心撞到教室里的绿色植物,花瓶碎了,泥土撒了一地。正当大家想向老师报告时,陈磊默默地站起来,拿起扫把将教室清理干净,还把花瓶碎片收拾好扔到楼下垃圾箱里。
孝顺父母 充当父母“耳朵”“嘴巴”
就读于莘塍三小的林佳乐,是一位乐观开朗的少年。
她父母都是聋哑人,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种地、替人打零工维持,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她的健康成长。她对生活充满信心,是爷爷奶奶眼里最懂事的好孙女,是老师的小助手,是同学们的好朋友。
在学校里,她获得一项项优异的成绩。在家里,关心长辈、帮助生活不便的父母是林佳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妈妈做饭时,她总在一旁帮忙,淘米、择菜、洗碗……她还经常陪在父母身边,充当爸妈的“耳朵”和“嘴巴”,让爸妈更方便地与人交流;知道奶奶辛苦,一双小手经常会帮奶奶捶背按摩;妈妈脚崴了,又充当妈妈的拐杖;爷爷行动不方便,又充当小护士,端茶倒水喂药……体贴的行动和话语时常让爷爷奶奶及父母感动得流泪。
林佳乐生活俭朴,平日爷爷奶奶给的零用钱除买一些必备文具外,其余的都积攒起来。从不乱花一分钱的她,当得知玉树地震中遇难学生的消息时,却拿出自己一年的零花钱捐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们。
塘下二中的常玥也很了解父母的艰辛,常常为他们分担家务,并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父母在辛苦劳作之余感受到一丝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