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城街头行乞者
多为“职业乞丐”
有爱心的市民如想帮助他人
可通过正规途径把钱物捐到慈善机构
■记者 林长凯 文/图
走在市区繁华街头,时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乞讨者。他们乞讨的形式五花八门,手段更是推陈出新,或躺在地上以残疾的身躯来博取人们的同情;或跪在地上,前面放着求救信;或抱着小孩蹲在路边乞讨;或骑自行车停在巷子口乞讨……面对这些难辨真伪的乞讨者,行人有的围观,有的不屑一顾,有的慷慨解囊。
这些游动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乞丐”个体到底是真乞丐,还是人们俗称的“职业乞丐”?日前,记者深入市区虹桥路、后街、万松路等繁华地带,明察暗访、蹲点透视,详细了解这些行乞人员的基本情况。
街头行乞形式多样
现象一:大部分是老年人
“他们大多穿着干净的衣服,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碗,不说话,佝偻着背,直接在市民面前穿梭、晃荡乞讨,直到市民给钱才走开。”记者通过观察发现,市区街头的大多数“职业乞丐”都以这样的方式乞讨,而且这些乞讨者基本上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大多数利用自己年老体衰来博取市民的同情,获得钱财。
据观察,这类行乞者都是好手好脚,且生活能自理的正常健康人,他们一般出现在繁华的街头、车站、餐厅门口等人员流动密集的地方,中午、晚上是他们活动的“黄金时间”。
昨晚19时左右,在市区虹桥路和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躺在一个角落里(如图),前面放着一个不锈钢碗,旁边是来来往往的行人。记者拿出一元钱放到老人的碗里,试图从他口中了解一些信息。面对记者的询问,他只说了声“谢谢”,其他的话并不愿多说。随后便起身迅速离去。
现象二:学生装扮讨“学费”
万松路市人民医院至电信大楼段的人行道上,一位胖乎乎的、学生模样的年轻男孩穿着校服跪在地上,前面白纸上写着“家庭贫困被迫辍学,恳请好心人救助,帮助完成学业。”等话语,旁边还摆放着学生证。
一见有路人经过,男孩就不断磕头。过往的行人很多,但并没有多少人留意这位跪在地上的男孩。
记者多次见到类似于穿着学生装的在路边乞讨“学费”的乞讨者。记者盯住一个乞讨“学费”的小男孩一个多小时,在前半个小时,这个小男孩在万松路工商银行瑞安支行前跪地讨“学费”,但给予施舍的路人寥寥无几,小男孩感觉行情不好,就站起来收拾东西快速离开,找了一个人多的地方用同样的方式继续乞讨。
现象三:街头卖艺“乞讨”
“手推一个放着很大音响的车,唱着一些类似网络歌曲的歌,在街边点心店、服装店门口频频出现,这类‘卖艺乞丐’一般是晚上出来乞讨。”通过两个晚上的暗访,记者发现,“卖艺乞丐”的乞讨方式,主要以唱歌来博取市民的注意,一般由两个人组合,一个残疾、一个搀扶。他们只在人多的地方把音响声音调到最大,而“乞讨”的对象主要是在虹桥路逛街的市民。
现象四:每晚乞讨准时“上下班”
虹桥路后街是市区比较繁华的地段之一,聚集着服装、餐饮、小吃等店铺和摊位,人流量非常大,这里也成了乞讨者眼中的“富矿”。
日前,记者在后街的一个小巷口看到,4个大约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来到巷子口后,就拿着讨盆向过往的行人乞讨。一旦有人经过,他们就把讨盆里的硬币摇得哗哗响。没人的时候,这几个人就在有说有笑的聊天。记者通过打听得知,他们大多在晚上19时左右来,20时50分左右离开。
现象五:迫于无奈,流浪街头
在街头行乞的流浪者中也有为生活所迫的。前不久,记者在市区开泰商场门口遇到过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在地上画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旁边放着一个纸盒和一只拐杖。由于画得比较逼真,引得路人的阵阵称赞。通过与其聊天,记者得知,他是安徽人,出来流浪之前是一名中学美术代课老师,从小学习画画,后来因为家庭变故,又加上身体残疾,迫不得已出来流浪。
他告诉记者,自己个性腼腆,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向人乞讨。为了求生存,他才到街上画画,带给路人美与享受的同时讨一些钱。“我对每一个给我钱的人心存感激,他们给我钱,不管多少,我都会说谢谢。”他表示,如果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将不会再流浪街头,重新去做一名美术家教老师。
据了解,在瑞安街头流浪者中,像这位画画者一样迫于生活无奈,又不愿开口直接乞讨的人并不多见。
多数市民对“职业乞丐”表示反感
采访中,记者观察了一会儿这位在市区虹桥路与解放路十字路口乞讨的老人,一分钟之内从这位老人身边走过的行人共有40人,但没有一个人给钱。
数了一下老人的破碗里的零钱,共有2张一元的纸币、5个一元硬币、4个伍角硬币。老人不断地在地上呻吟点头,一对路过的情侣丢下一元钱就匆匆离开了。
面对乞讨,为何这么多人能够如此“坦然”经过而不愿施舍呢?记者随机问了一些过往市民。
记者问:“有人乞讨,你会伸出援手吗?”、“看见乞讨者,会给钱吗?”、“看见有某些残疾的乞讨者,会给他钱吗?”等问题时,七成以上市民的回答大多是:“都是假的吧?”、“可以送到救助站去啊!”、“好烦哦,简直是强行乞讨!”、“看到可怜的还是会给一两元。”
“现在街头很多乞丐都是假的吧,真乞丐哪会穿得那么好,大部分是以‘乞讨’为生,属于‘职业乞丐’,一般情况不会给他们钱。”市民林先生对记者说,“要是看到那种真残疾的,实在可怜的会给几块钱,再说了,真的是乞丐,他们可以申请去救助站的。”
市民陈女士说出于怜悯、同情,看见老年人或残疾人行乞会给钱,其他的就很难相信了。“怎么给?到处都是乞丐,见多了也就无所谓了。”几位市民表示,乞丐多,上一次街好多人讨钱,多数时候只能是熟视无睹,有时甚至反感。
在市区虹桥路开店的马杨稳告诉记者,在街头乞讨的现象经常看到,每天一到中午、晚上生意好的时候,这些乞讨者就来了。“他们躺在店门口,我们都会赶他们走,否则就会影响生意,客人也觉得他们很烦,有手有脚出来乞讨,就不应该给他们钱。”马杨稳颇有些无奈地说。
救助站:九成以上的“乞讨者”拒绝救助
针对街头乞讨、流浪者增多的现象,记者走访了市救助管理站。该站站长林德祥告诉记者:“大家俗称的这类‘职业乞丐’,大多数是外来人员,且出没不定,在管理上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救助站本着无偿救助的原则,多次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
同时,林德祥表示,对于那些沿街流浪乞讨的、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又无亲友投靠的人员,救助站将为他们提供伙食、住宿,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取得联系,购买车票助其乘车返乡等。“即便如此,还有九成以上的街头流浪乞讨者不愿意接受救助。”林德祥说。
据了解,如果有爱心的市民想要帮助街头流浪者,可以通过正规途径把钱物捐到慈善机构,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那些“职业乞丐”或者强迫他人乞讨的流浪者均不属于被救助对象,对这类乞讨者,市民不要直接给予钱财,以免上当受骗。
[记者手记]
爱心不可滥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加剧,流浪者队伍的构成不断复杂化。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家庭不幸等让一小部分人甚至一些少年儿童外出流浪,流落街头,以乞讨来维持生活,这也使得“职业乞丐”层出不穷。政府已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搭建多元化的社会救助网络体系,为一些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生存技能培训,让他们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遗憾的是,社会上仍有一些不劳而获的游手好闲者,用各种伎俩博取他人的同情。爱心不可滥用,滥用爱心就会被这些不劳而获者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