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聚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98岁台湾老人托子来瑞寻亲
希望有生之年再看一眼老父亲的遗照,这辈子就无憾了……
陈德昶在利济医学堂内拍照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98岁台湾老人托子来瑞寻亲

    希望有生之年再看一眼老父亲的遗照,这辈子就无憾了……

    ■记者 项颖

    一湾浅浅的海峡把亲人隔两端,却隔不断几十年的骨肉亲情和对故乡的思念。

    台湾老先生陈文,今年98岁,离开家乡瑞安已有64年。

    这辈子,他最大的遗憾,是因身体状况不能再亲回故乡,再多看一眼;这辈子,他最大的夙愿,是希望能找到一张老父亲的遗照,再多看一眼。

    这几日,老先生特意嘱咐63岁的儿子陈德昶再踏访故乡,代自己弥补遗憾,并希望能在瑞安找到老父亲的遗照,以偿夙愿。

    海峡隔不断的亲情

    上周五,记者接到一朋友的电话:“你知道会文里在哪里吗?有一个台湾的老先生想要去看看,那里有他家的祖屋。”一个关于岁月亲情的故事掉出了“时光机”。

    陈德昶的父亲陈文在1949年时携妻子到台湾。几十年过去了,陈文在台湾“功成名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儿孙满堂,儿子子承父业也成为了一名土木工程师,两个孙子分别成为优秀的飞机师和土木工程师,一家子和乐融融。

    因房屋搬迁等多种原因,陈文丢失了仅存的几张老父亲照片,家里剩下的只有老父亲的衣冠冢,他经常发呆,想念儿时的故乡,那时的山、水、房子和人……

    16年前,挡不住漫漫的思乡之情,陈文携带儿子与孙子回乡扫墓,看一看故乡的风光,走一走儿时的房屋,也借机寻找老父亲的照片,但终究无果。

    岁月变迁,父亲的模样在他的脑子里逐渐模糊,老人家经常在家里念叨:“希望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眼父亲的照片,这辈子就无憾了……”

    在父亲的期盼中,陈德昶再次踏访故乡。

    台湾家里说的都是瑞安话

    前日,记者见到了陈德昶。牛仔裤、针织衫、棉马甲,虽已过花甲之年,但看上去很健朗。看到记者,他笑着用瑞安打招呼:“你好,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太荣幸了!”

    听到如此标准流利的瑞安话,记者很惊讶:“陈老先生,您在台湾出生、长大,瑞安话怎么讲得这么好?”他自豪地说:“我的瑞安话讲得比我爸妈还要好,这都要归功于我的姑姑。”

    陈德昶说,与父母一同前往台湾的还有姑姑和姑丈,定居后大家一直生活在一起,姑姑只会讲瑞安本地话,所以家里都是用瑞安话交流。“打小我就和姑姑感情特别好,每天都粘着她,久而久之,我的瑞安话就讲得一流啦!” 陈德昶笑着说。

    当记者询问起他父亲时,陈德昶说:“老人家能吃能喝牙齿好得能咬蚕豆,就是整天想着能再看一眼我爷爷的遗照。”

    误把二爷当成爷爷

    前几日,陈德昶在父亲的交待下决定到温州走一趟,临走前,父亲交待他回瑞安祖宅会文里拍些照片留念。这趟祖屋之行还闹了个“大乌龙”。

    陈德昶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会文里的祖屋地址后就马不停蹄地赶来。

    在祖屋的外墙上,陈德昶看到了关于陈黻宸的介绍资料,“陈黻宸,字介石……”当看到介石二字时,他开心地说:“这个就是我爷爷,我在家里的衣冠冢上看到过,我爷爷名字的第三个字就是石。”

    进入祖屋,虽还是旧址的模样,但早已被分间出售,拥有不同的主人家。这时,屋内一住户老人询问他们前来何事,陈德昶说明了此行的目的。

    老人家说:“我知道,陈介石就是陈黻宸,他是这个房子的主人,是个名人,是‘东瓯三杰’之一。”老人讲了很多关于陈黻宸的故事,陈德昶听得入迷:“原来我的爷爷是个名人。”

    回到住处后,陈德昶立即上网搜索了很多关于陈黻宸的资料,看到陈黻宸照片后,他更激动了:“他和我父亲太像了,肯定是我的爷爷,我找到爷爷的照片了!”

    陈德昶通过网络将“爷爷”的照片发给老父亲,谁知父亲的回复却浇了他一头冷水:“这是你爷爷的二哥,不是你的爷爷,他叫陈介石,你爷爷叫陈醉石。”

    虽然找到的是二爷爷的照片,陈德昶还是很高兴。后来,父亲告诉陈德昶,依稀记得瑞安利济医学堂内有一张五人照,左边第一个就是他的爷爷,让他去找找看。

    通过朋友的朋友,陈德昶联系上了记者,希望能帮忙寻找他爷爷的资料和参观利济医学堂,看能否找到他爷爷的照片。

    用心记住关于爷爷的一切

    得知这一消息后,记者联系了市博物馆馆长陈钦益,希望他能帮忙找寻关于陈黻宸弟弟陈醉石的资料。

    在陈钦益提供的资料上,记者看到陈黻宸胞弟侠号醉石,1873年出生,1917年5月19日过世,小陈黻宸15岁,是当时瑞安的一位名医,曾经在利济医学堂教习,著有《疫治》刊登于《新世界学报》,《霍乱病源》一书远近闻名。

    此外,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除医学精湛外,还是一位作曲学家,著有《陈季子曲谱》等。哥哥陈黻宸常年在外,家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陈醉石掌管。

    记者立即联系陈德昶将得知的资料反馈给他,陈德昶马不停蹄地赶来瑞安博物馆,陈钦益向他介绍了一些关于他爷爷的资料。

    “关于你说的那张5人照应该不在了,利济医学堂内保留的都是你二爷爷的照片和资料,不过根据资料显示,你爷爷应该在利济医学堂内学习、授课、坐诊,你可以去感受下。” 陈钦益还表示,他会尽量帮忙找寻他爷爷的照片,一旦找到会通过本报联系陈德昶,陈德昶连连感谢。

    下午15时许,记者陪同陈德昶走了一趟利济医学堂。

    从玉海楼的后门出来,一座儒雅的门屋静静地立于小街的斜对面,门屋外是朴素的灰色砖墙,蓝底白字的门牌标着公园路10号。这就是利济医学堂。

    因学堂正在修葺,大门紧闭,记者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后与陈德昶一同走入。

    进入大门后,陈德昶连眼睛都不敢眨,深怕错过学堂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这些可能都是当年爷爷使用过的,一点一滴都是关于爷爷的记忆。

    走进位于学堂左侧的药房,在药房内间的桌子上堆放着好几张满是尘土的照片,工作人员说学堂内保留下来的照片都在这里,陈德昶小心翼翼地翻看,希望能从中找到父亲口中那张5人照,但翻了个遍都没找到,脸上微露淡淡的失落。

    位于学堂正中间的利济医学堂博物馆内因修葺满屋尘土,陈德昶顶着尘土毫不犹豫地进去了,在墙面上,他看见了利济医学堂师生医学专著表,笑着说:“这里有我爷爷的名字,这是他写的书,他肯定在这里工作过。”记者顺着陈德昶指着的方向看去,表格的第四栏上标注作者陈侠,书名《陈季子医案》,小小的发现让陈德昶兴奋不已。

    进入中草药圃,他拿出手机拍摄了很多照片,可能当年爷爷就是在这里学习如何种植草药,熟悉草药的性质……

    陈德昶在学堂内走了一圈又一圈,手机拍了一张又一张,尽可能将学堂内所有的一切都还原到父亲的面前。

    带着希望还会再来的

    陈德昶离开前,玉海楼一工作人员表示有一位远亲可能是他家的亲戚,每天都在附近散步,询问要不要见个面?听闻有亲戚在此,陈德昶开心地说:“这么难得当然要见个面。”

    在工作人员的搭桥牵线下,74岁的唐汝禹老人家匆匆赶来,经过双方的再三确认,两人是远房表兄弟。两个老人一见如故,聊起了家史,拉起了家常,离去前还不忘合影留联系方式,说定一起寻找陈德昶爷爷的遗照。

    离去前,陈德昶说:“这次来瑞安的收获颇多,让我知晓很多关于爷爷的事,我下次一定再来,希望那时已经找到爷爷的照片,一了父亲多年夙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广告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在现场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财富榜
   第00010版:温州垟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云江潮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98岁台湾老人托子来瑞寻亲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2 98岁台湾老人托子来瑞寻亲 2013-12-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