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侨联:塘下华侨的好娘家
■记者 倪亮 黄国夫 通讯员 陈云云
12月6日,70岁的塘下镇侨联主席董德申从北京参加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归来,在塘下镇新区管理委员会受到了市委常委、塘下镇党委书记张本锋和镇长廖仕旺的热烈迎接。董德申是本次大会唯一一个乡镇代表,他自嘲是“年龄最高,级别最低”的一位代表。能成为这个唯一,离不开塘下侨联近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塘下侨联成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从刚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已是集无数荣誉于一身。2009年全国侨联八代会上,塘下侨联荣获中国侨联先进基层组织称号,连续4年被浙江省侨联评为先进集体,2012年获得国务院侨办颁发的侨法宣传角奖牌,近日再次被国务院侨办授予2013年度“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的称号等;董德申同志也两次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从无到有
给归侨侨眷安个“家”
在塘下镇新居村的塘下侨联活动中心大厅内,不少人在这里看书、画画、下象棋……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华侨文化礼堂。该文化礼堂内设棋牌室、书画室、阅览室、多媒体培训室等,集教学、礼仪、娱乐等元素于一体,成为弘扬塘下华侨文化的重要场所。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现在有着文化宣传阵地之称的塘下侨联,成立之初却一穷二白,甚至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
1999年,在时任副主席董德申的努力下,塘下镇广播站腾出一楼两个小房间,无偿提供给镇侨联使用。
解决办公场所后,董德申立下宏愿——创建一座现代化的归侨侨眷活动中心。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董德申却坚信:路是走出来的。
经过不懈的沟通努力,2001年,塘下著名侨乡——新居村村“两委”决定将3.1亩闲置土地无偿提供给镇侨联使用。地基有了,规划图很快出来了,可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呢?董德申几经苦思,想到了“借鸡生蛋”的办法:将两幢大楼3至6层共35套商品房以略低于市场价卖给年老归侨,以解决归侨安居问题;同时借鸡生蛋,“赚取”一至二层作为侨联活动中心。此举受到众多侨户的热烈响应,筹得资金360万元。
2002年,塘下镇侨联活动中心正式落成,总建设面积达4368平方米。镇侨联不花一分钱,“赚得”一至二层1200多平方米办公场所。经科学设计,目前已开辟成侨联多功能集合场所,内设办公室、学习室、大小会议室,还拥有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等场所,成为名副其实的“侨胞之家”。活动中心功能之全、活动之多,为温州乡镇侨联之首。
建设侨史馆 再现塘下华侨辉煌
塘下镇是著名的侨乡,从上世纪初第一批华侨出国打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塘下华侨人。如何将塘下华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爱国爱乡的情怀等宝贵精神财富保留下来,教育后代子孙?董德申又有了新的想法。
2005年,经过多地的考察之后,董德申提出筹建侨史馆,再现塘下百年侨史。
对此,大家意见不一。谁都知道,建侨史馆是一项艰辛、浩大的工程,许多省市级侨联都不敢贸然介入,一个乡镇上马筹建该项目,难度可想而知。在此背景下,德高望重的董德申力排众议,将此事确定下来,并带头捐资10万元。
说做就做,侨联干部兵分两路,筹集资金、收集材料。董德申一人自费前往欧洲,历时1个多月,成功集资30多万元,并收集到各类实物、照片等原始材料近千件。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一座资料丰富、内容详实的塘下镇侨史陈列室开馆迎宾。室内设有塘下概况、百年侨史、世界分布、艰苦创业、侨界组织、侨领风采、家乡贡献、侨联业绩、领导接见、名人题字等多种版块。
2008年上半年,塘下镇侨联干部又自我加码,在侨史陈列室内增设侨属企业陈列室,将全镇38家上规模的侨属企业的经营成果、对外贸易、贡献业绩等内容进行展示。侨史陈列室内还配备了1名义务解说员、1名兼职管理员。
开馆以来,莅临侨史陈列室参观者已达25000多人次。2008年4月,该室被授予“瑞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造三级网络 将侨眷之家建到村
在侨史馆内,一张“塘下镇基层侨联组织网络”的示意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塘下侨联创建的三级侨联网络系统。
2004年,以董德申为首的新一届镇侨联领导班子正式走马上任。上任伊始,调查发现,全镇下辖的5个办事处89个行政村,其中88个行政村有归侨侨眷。于是,他们创造性地提出“把侨胞之家建到村”的工作思路。
经过艰苦的探索、努力,5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了办事处侨联。全镇88个行政村中,根据归侨侨眷数量多寡,因地制宜,推行三种组织形式,其中,28个村建立了村侨联,62个村建立了村侨联小组。侨联组织实现了全覆盖。
村侨联建立之后,塘下侨联又推出“村侨联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了学习、会议、信访、联谊接待、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一整套适合现实的工作制度,使之普遍达到“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的良好局面。同时,还争取镇政府、村“两委”的支持,现有45位村侨联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或村民代表队伍,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讨论决议,扩大了侨联的影响力。
此外,该侨联还聘请了27位华侨侨眷为顾问,组成侨联“智囊团”,其中有机关干部、企业家、记者等,本着“以真心实意换真知灼见”的态度,吸引他们为侨联发展献计献策,共铸辉煌。
提升服务 做好华侨侨眷的纽带
侨联是在外华侨连接家乡的纽带。几年来,塘下侨联围绕凝聚侨心为目标,开展内外多方联谊活动,形成塘下镇侨联工作一大特色。
长期以来,塘下侨联对回乡探亲的侨领、知名华侨人士登门拜访,或以各种方式予以热情接待,每年接待达200多人次。2008年春节,镇侨联举办回乡探亲的华侨新春联欢会,特邀旅居法、意、西等国的侨领、知名华侨45人欢聚贺新春。
多年来,镇侨联采用各种方式,真情服务广大归侨侨眷。镇侨联49名委员,每人就近与3户归侨侨眷结对,倾听侨户意见、建议,及时向侨联归集反映。近年来,一些村居在土地征用补偿金分配过程中,由于历史习惯作怪,无视侨眷利益。而塘下土地寸土寸金,补偿金数额甚大,塘下镇侨联通过人大、政协,积极反映,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得到社会各界和村“两委”的重视。如今,侨眷在全镇62个村进行土地补偿金分配中,基本享受到和村民同等的分配权。
2004年,塘下镇侨联成立维护侨益办公室,切实维护侨益,帮助华侨处理侨益纠纷,帮助侨眷代办出境手续、子女入学加分、就业等事项,帮助申诉侨眷权益侵害案等。
同时,该侨联还建立了侨户走访慰问制度。坚持重病特困侨户必访、高龄归侨侨眷年终必访、“寿终”老归侨必送花圈制度。多年来,慰问重病住院归侨侨眷50多人次。每年春节前,镇侨联都精心制作1000多份挂历赠送侨户,拜年祝福。近年来,还分两次组织侨联干部“贤内助”共105人,赴北京、南京扬州等地考察旅游,增加侨干家属凝聚力。另外,每年还安排60余名归侨侨眷到市人民医院免费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