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工商部门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28件,没收销毁问题食品21897公斤
四大案例警示舌尖上的安全
■记者 项颖 通讯员 王世霖
肥大鸡爪由工业双氧水“漂”出、保健品中含有西地那非成分、8175公斤牛肉未经检验检疫进市场销售……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让我们面对餐桌上美食的时候变得不安,而躲在这些问题食品背后的黑心商贩,正是造成大众焦虑的罪魁祸首。
昨日,记者从市工商局了解到,2012年以来,该局共立案查处各类食品违法行为228件,案值552.61万元,合计罚没款513.6615万元,移送公安部门7件,没收销毁问题食品21897公斤。
近日,市工商局公布了2012年至2013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大典型案例。
案例
工业双氧水“漂”出肥大鸡爪
长期食用可致癌
2013年3月19日,塘下工商分局执法人员依法检查位于塘下镇菜场街36—38号严某经营的食品加工店。当时该店工人正在加工鸡爪皮。小桶中泡着几大袋正在解冻的鸡爪,鸡爪个头不大,颜色泛红,而大桶和脏水池里的鸡爪为纯白色,显得发“胖”,个头相当大。
经快速检测,工商执法人员发现正在加工的鸡爪皮中含有工业双氧水成分。执法人员立即在现场搜查,查获工业双氧水3.5公斤,含有双氧水成分的鸡爪皮食品成品12.5公斤,半成品65公斤。
经查明,为了使加工的鸡爪皮卖相更好,严某坦言从塘下镇赵宅村一化工店购进工业双氧水,添加在鸡爪皮食品加工中。
提醒:工业双氧水泡出的鸡爪皮外表发白、特别脆,经常性食用会致癌,市民购买该类产品时要注意分辨。
贴牌葡萄酒身价暴涨
成分不明,可能有损健康
2012年1月5日,根据群众举报,塘下工商分局执法人员检查了位于塘下镇罗凤中南村中南街4-1号刘某经营的葡萄酒经营点,发现该店涉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执法人员在现场看到,店员正在往葡萄酒瓶身上贴“GREATWALL”商标和“长城”商标。
经核实,现场标有“GREATWALL”商标和“长城”商标的葡萄酒3024瓶,其中“长城”商标的葡萄酒2640瓶;标有“GREATWALL”商标的标签12000张,标有“长城”商标的标签12000张;标有“GREATWALL”商标和“长城”商标的外包装瓦楞箱465个、内包装长圆硬盒2790个。
当事人刘某不能提供使用以上商标的合法证明和进货凭证,涉嫌违反《商标法》。经调查,其商标侵权的非法经营额约15万元,因涉案金额较大,案件被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提醒:黑心商家为赚取更大利润,给杂牌红酒贴上名牌商标,这种山寨“名牌酒”原料来历不明,可能是发霉或者品质很差的葡萄酿造。
无证照店铺销售有毒有害保健品
服用后严重的可导致失明
2013年9月9日,市工商局接到群众举报,称周某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擅自在玉海街道后垟中路9幢1号从事性保健食品销售经营活动。
当日,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和公安局经侦大队检查该经营场所,现场没收了多盒各个牌子的性保健品。经市公安局经侦大队送样,检测到没收的蚁力神、老中医脯肾丸等性保健食品中含有西地那非成分。
当事人未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销售含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西地那非成分的性保健食品涉嫌刑事犯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提醒:服用含西地那非成分的性保健品后可能会出现头痛、眼花、青光眼、失明、暂时性耳聋等疾病,后遗症很严重。
无证照经营户出售未检验检疫牛肉
来路不明的牛肉莫吃
2013年1月14日,安阳工商所接到群众举报,称位于瑞光大道321号后首的项某无证照经营且出售未检验检疫进口牛肉。
执法人员在现场发现了一堆牛肉,有牛展、牛腩等6个品种,共8175公斤,外包装显示,牛隔膜产地为“BRASIL”(巴西),其余5种都是来自“INDIA”(印度),合计货值112240元。
据当事人项某说,所有的牛肉都是从重庆进货,未经任何检验检疫,准备销往瑞安各大菜市场。
执法人员现场扣押了所有牛肉,每个种类送一盒至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的牛肉制品都不符合标准要求。
《食品安全法》第28条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同时,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肉类产品也禁止生产经营。
提醒:未经检验检疫的牛肉来路不明,不排除携带寄生虫等潜在病毒。对于来源不明,未经检验检疫的牛肉最好不要食用。
创新监管
从源头严控食品安全
为有效捍卫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2013年市工商局创新监管方法,从食品仓库、经营主体等层面多管齐下,实行溯源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源头防控体系。
2012年1月,我市率全省之先,开展流通环节食品仓库备案工作,出台《瑞安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仓库备案及管理规定》,对大型商场超市、食品批发单位、冷冻仓库、食品贸易公司等经营单位的食品仓库信息进行备案。从食品堆放距离、不同类别食品存放要点、仓管人员卫生条件等方面对食品经营单位进行指导,并与食品仓库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引导食品经营单位合法经营。该局共登记备案食品仓库68个,总面积35158平方米,其中平面仓库64个、立体仓库2个、冷冻仓库2个。
2013年以来,我市设定了资质、人员、场地、食品质量、运输要求“五大达标条件”,将证照齐全、仓库设施、食品安全制度、台账及食品贮存、不合格食品处理等列为硬性创建标准,对从事食品销售的大型商场、大型专业食品卖场、大型超市、专卖店和从事食品批发的经营单位开展标准化仓库建设创建工作。
走进位于温州瑞家物流配送连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忙着装卸一箱箱食品。记者在仓库内看到的是一堆堆独立码放、整整齐齐的定型包装食品,底下还垫着一层厚厚的塑料格垫。
1万多平方米的食品仓库,环境整洁,全部食品离墙离地堆放,墙上是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没有死角、没有垃圾更没有“四害”。记者随手拿起一包食品到仓库的电脑房扫一扫条形码,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时间、检验证明等全部一目了然。
公司经理杨琴华告诉记者,2013年初公司将食品仓库从十八家村宝隆路整体迁移到经济开发区后,市工商局开始进行全程的标准化食品仓库创建指导,现已基本上完全规范。“管理好多了,以前和现在没法比。现在基本上不会出现过期食品仍在销售的情况,特别是堆放规范化后,破包损耗比以前少多了。存放和出入库也都很正规,全部实现电脑管理。客户过来退货,一查就知道是不是我们这里销售的,什么时候销售的。”
这正是2013年以来我市开展食品标准化仓库创建的成功案例之一,也是我市不断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源头管理成果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创建标准化仓库23家,计24750平方米,超计划76%,仓库软硬件创建进度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