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万变 “防”不变
■金 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江湖骗术千变万化,令人防不胜防。利用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行骗的电信诈骗(详见本报1月20日3版),则是新技术的衍生品,可谓花样翻新。
社会上为什么诈骗不断呢?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偷有罪,骗没罪。这是把被骗的责任归于受害人,实质上纵容了骗子的行为。梁启超认为,久经战乱的国人在性格上形成狡诈的倾向。“兵不厌诈”成了害人的借口,狡诈的性格又成了行骗的内在条件。因此,从古到今,总少不了有人招摇撞骗,并且屡屡得手。
诈骗的方法千变万化,其实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假象,“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就是要搅乱他人的心,然后实施三十六计之浑水摸鱼,趁乱攫取他人的财物。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是吓唬人,比如冒充公安、法院行骗,让人把钱打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我国百姓历来敬长辈,信官方,很容易上当受骗;第二是诱惑人,比如以中大奖、无抵押贷款、高薪招聘等方式进行诈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之所在,很容易使人心智迷乱;第三是感动人,扮演不幸者,比如丢了钱遭了难,利用他人乐善好施的美德行骗,这是最可恶的骗术,受骗者“被人卖了,还要给人数钱”。
骗术千千万,自然不可能用千千万的防骗之术来一一应对,而且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骗子什么时候会瞄上自己,将出什么牌,将使什么招,即便有见招拆招的能力,恐怕也没有这个精力。防骗不靠“术”,用的是“道”,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
叔本华有两条处世准则:一是“既不屈服于爱也不屈服于恨”,二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意志坚定,轻易不为外物所左右;三思而行,有怀疑精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此,则骗术不灵,百毒不侵。
年关临近,应收款已收,应付款已付,心境爽朗,可不能叫骗子坏了祥和之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