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铁
火红的技艺
铁制品
打铁工具
打铁铺 (李昌贤 摄)

    打铁

    火红的技艺

    ■陈思义/文  刘峰/ 图

    打铁,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原始锻造工艺。在农耕年代,打铁甚是热门,老家临近的瓯渠村就是一个“打铁村”,一个村有120人打铁,有民谚曰:“女儿嫁瓯渠,公打铁,婆来捶。”随着时代变迁,铁匠铺那响彻千年的“叮叮当当”声慢慢远去了。“打铁村”已经有名无实,村里坚持打铁的也就两三个人,其余的早已转行了。

    开过药铺打过铁

    什么生意也不热

    打铁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铁器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有农具,如锄头、斧头、柴刀、镰刀等,也有家具,如菜刀、锅铲、火钳、剪刀、钩子等,还有建筑用的铁钉、门环、门插等。同村的打铁老司,村里人叫他贤福娒,我就认认真真看过他打铁。

    打铁铺正中放个大火炉,炉前一个大铁墩,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料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用铁钳快速夹至铁墩上,接着是叮叮当当的金属敲打声。师傅右手握小锤,左手捏铁钳翻动铁料,下手握大锤用力锻打,铁块可以变方、圆、长、扁、尖。有时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随着“哧”的一声,冒出一层气雾,此乃淬火。

    “开过药铺打过铁,什么生意也不热。”可见打铁行业曾经十分兴旺,农户家家都有一件又一件的铁制农具,单锄头,就有板锄、狭锄头(镢头)、两齿扒、尖镢。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增,加上农机尚不发达,对农具的需求量非常大,打铁也就迎来鼎盛时期。那时候“打铁村”的打铁铺,每天都忙不过来。

    有一句老话叫做“打铁还需自身硬”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做豆腐。撑船:船行风浪间,随时都有危险。做豆腐:三更睡,五更起,得仅能糊口的小钱。打铁:在炉旁忍受炎热,抡一番铁锤,挥汗如雨。“打铁还须自身硬,绣花要得手段巧”。有人说,没有力气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天下饿不死手艺人”,虽苦,也有人学打铁。

    打铁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入师先行师礼,然后按打铁的规矩从头开始学。头3个月是拉风箱,从一早拉到天黑,直把双臂拉得酸痛肿胀,每拉一下都咬一下牙,可是不能停下。拉风箱3个月后,双臂不痛也不胀了,这时候算过了第一道关。拜师的第二年才能抡二锤,抡二锤第一个月,胳膊也会肿胀酸痛。二锤抡满一年后,学徒才能拿头锤。头锤不大,但需要技术。学徒刚拿头锤时,师傅会手把手地教一段时间。一个铁器成品的好坏,关键看拿头锤的对火候的掌握。

    拿了一年头锤,学徒就“学出山”了。但打铁的还讲究“三年满,四年圆”,就是学徒通过3年“学满”了,但还没有真正报师恩,不能称为“圆”。要义务在师傅的铁匠铺里帮一年忙,算是对师傅的报答。

    “抢红”,趁热打铁

    打铁的工具:风箱、火炉、水槽、铁钳、铁墩、铁锤。

    别看铁器很粗糙,制作工序可不简单,要经过选料、加热、锻打、夹钢、定型、淬火、铲口等多道工序。清道光年间,瑞安铁铺产的“天一菜刀”,刀板打坯,要红十二火,打一千二百锤,其中冷锤就打二百锤。刀刃嵌的钢,性如生铁又非生铁,难嵌又难锻。一旦嵌得牢、锻得好,刀锋很易磨出,且特别锋利,民间说是“快可剃毛,坚能削铁,亮好当镜,平滑到苍蝇歇不牢”,说“一把天一刀,一世用到老”。

    打出一把好的铁器,选料、火候、捶打等非常重要,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古话说,做木选长,打铁选短。木工选较长的木料好使,太长了可以锯短,太短就坏了;打铁选短的铁条,短的可以接长。把铁放在火炉里加热,拿头锤的人用铁钳将烧得通红的铁件夹出来放到铁墩上,指挥抡二锤的下手锻打。头锤打在哪里,抡二锤的下手就往哪里砸。两人十分默契,敲打声非常有节奏。小时候在打铁铺里看呀看,发现了他们配合默契的一个秘密:头锤用铁钳把铁件夹出来放到铁墩上,如果锤子在铁墩上敲两下,意思是要抡二锤的下手一起来锻打。两人锻打的过程中,头锤按照节奏在铁件上敲了之后,如果又在铁墩上敲两下,就是预告抡二锤的下手,下一锤打了就歇下。

    “趁热打铁”这话很有道理,铁烧热了以后才能根据需要打成不同形状。为了“抢红”,铁器处于出炉通红状态下,就要举锤拼命打。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位铁匠想把两块铁打成一块,但是两块铁总不能黏结在一起。铁匠很烦,偏偏店铺门前的一棵树上有一只老鸦不停地叫,铁匠操起铁块击打老鸦,老鸦没有击中,铁块掉到了水塘里,沾上了黄泥。师傅捡回来再敲打,两块铁竟然奇迹般合在一起。从此,铁铺里有了一个黄泥洼,两块铁相连的地方都加点黄泥。

    太上老君炼丹最讲究火候

    打铁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李耳。为什么敬太上老君呢?因为打铁的关键技术是火候,太上老君炼丹最讲究火候。

    打铁看火候,撒网看潮候。如果火候太嫩,打出的刀易卷刃;如果火候老了,打出的刀易崩豁子。只有火候刚刚好的铁器,打出的刀才锋利无比,既不卷刃也不崩豁子。

    掌握火候,要靠铁匠的眼力、经验和天赋。但凡打铁的,随便拿起一把刀,就能看出那把刀火候的老嫩和深浅。火候深浅,是指烧火的面积。有的刀,只有刀刃约四五厘米处烧过火,等这四五厘米磨损后,后面就是废铁一块,什么也不能切了。有的刀,当初烧火的面积大,甚至超过半个刀身,这样的刀火候深,即使刀被磨去了一半,仍然能切东西。

    一把刀打好了,打铁师傅往往在上面刻上名号,既有区别于其他打铁铺的作用,也是对质量的一份自信和承诺。

    打铁老司的衣裤

    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洞

    一间门面,面积10平方米左右,店堂门是可拆除的,灰黑的墙壁,墙上挂着锄头、菜刀、柴刀、镰刀,铺子深处有火炉,炉面上放了几把铁钳,大铁墩、铁锤随意放在地上,地上满是灰。这就是打铁铺的形象,很简陋。

    常年打铁,打铁老司的手伸出来黑乎乎的,洗也洗不干净了。衣裤鞋子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洞,那是打铁时飞溅的火星烫的,烫是家常便饭。新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穿,一开工又要脱掉换上破衣服。以前用过牛皮做防护,但太热太闷便不用了。

    理发店都不愿意给打铁老司剪头发, 因为打铁老司头发里面有很多铁屑,怕弄坏剃头剪。

    那是以前的打铁方式。时代在变,老行当也与时俱进,有了空气锤,有了砂轮机、电焊机、铁杆机做辅助工具,风箱换成了电动鼓风机,省力了,效率提高了,活儿也好做了。

    我们还是高兴地看到,还有一些打铁老司,改革开放之后办起了锻造企业,打造机器零件,强度可靠,异型复杂构件能一次锻造成型。在瑞安,潘岱、陶山、桐浦、汀田、莘塍等地已形成锻造产业集聚,老行当转身蜕变,火红的行业如日中天。

    希望打铁能像

    打出的火星一样

    一直灿烂下去

    老的打铁技艺已濒危,不少地方把打铁技艺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曾去平阳腾蛟镇的打铁铺参观,如今来找他们打铁器的,以厨师最多,打各式菜刀,其次是农户,打柴刀、镰刀、锄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推进,曾经兴旺发达的打铁行业,已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报载:瑞安塘下镇南河村7家打铁铺,只剩下1家了;文成珊溪镇打铁一条街,打铁铺已所剩无几;永嘉瓯渠打铁村很多人外出打工,不打铁了。

    有人曾经带了七八个徒弟,没有一个坚持下来打铁。瓯渠的“打铁达”说:“打铁这一行太苦太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我们现在年纪也大了,这个行当也是干一天算一天了。”

    作为一名铁匠,他们对打铁有着深深的眷恋,有时也为村里人打几把菜刀,“打铁达”说:“闲不住,总想打上几手,权当锻炼身体吧。”面对这个快要没落的老行当,虽有着太多的无奈和惆怅,但他们说自己能做的就是一直在这个铁铺里守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财富榜
   第00008版:专版
   第00010版:在现场
   第00011版:议事厅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新网视
   第00014版:广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打铁
火红的技艺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打铁
火红的技艺
2014-1-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