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
如何防控
慢性病?
建成健康指标自助监测点10个,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5%以上
■记者 蔡玲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公共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测算显示,我市有确诊慢性病患者约10.2万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约占总死亡数的85.6%。
今年,我市将健康服务工程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工程,重点关注慢性病的防控,通过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健康小屋),举办健康教育大讲堂等,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培养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现状]
慢性病已成社会问题 但可防可控
高楼镇界后村是一个小山村,村里稀稀疏疏住着十多户人家,以老人为主。如果要去离村里最近的一个卫生院——高楼镇卫生院平阳坑分院(高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阳坑分中心),来回要三四个小时。不过,70多岁的独居老人林奶奶并不为此担心,她的社区责任医生王照锡会定期上门给她量血压。
王照锡是高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阳坑分中心的社区责任医生,负责4个村约1800位村民的健康管理。每个季度,他至少上门一次,走遍各个村落每户人家,为村民做基本的身体检查、健康问询。在他的电脑中,有一份列得清清楚楚的村民健康档案,记录着每个村民的健康状况、住院和患病历史及每次的体检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老年人的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列为基本公共服务卫生项目之一,并由各级医疗机构每年为辖区内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每个社区都有责任医生,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咨询服务。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012年瑞安市居民死因、慢性病监测年度报告》显示: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119429人,占总人口的9.82%,已基本步入老龄社会;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群的主要疾病。65岁以上的老人,是社区的重点防治对象。
去年8月至12月,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了一份“市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社区诊断基线调查”。调查的对象为18周岁以上居民,共3974人,其中40岁以上占83.47%。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35岁以上人群上升更为明显。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副书记陈红娟告诉记者,慢性病监测及诊断调查显示,我市存在高脂血症患病率、超重肥胖率较高,男性人群吸烟率较高,人群饮酒率较高、食盐摄入量较高及主动性体育锻炼不足等问题。而这些人,正是具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
“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陈红娟说。据了解,我市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有提供慢性病相关医疗服务,如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慢性病患者及其高危病人的随访管理、慢性病自我管理、一般人群慢病健康教育、35岁以上首诊测压、健康体检等工作。
[计划]
建成健康小屋2个自助健康检测点8个
“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的体重、腰围,但是不知道自己的血压、血糖是多少。”陈红娟说,调查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标准知晓率仅为27.91%,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并未发现自己属于慢性病“高危人群”。
“这主要跟慢性病的症状不明显有关。”陈红娟告诉记者,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慢性病的并发症却挺可怕。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的基础病。许多人一开始毫无知觉,身体出现不适时,往往错过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健康小屋的创建,将有助于实现市民基本健康检查与管理。”
据了解,2014年,市财政专门安排100万专项经费用于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创建,其中80万元,用于创建2个健康小屋。
陈红娟向记者描述了“健康小屋”:它将设置在人口密集的社区里,拥有2至3个房间,拥有超声波体检机、电子血压计、人体成分分析仪、血糖检测仪等,能完成一般的常规项目体检。此外,还配备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和专门的体检引导人员。个人体检之后的信息,可以存入个人电子档案。
据介绍,健康小屋最大的特点是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完成一般的常规检查,并且当场可以得到体检报告,包括体检数据分析解读、健康风险预警、膳食和运动调理建议等。市民通过健康小屋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血糖变化、血压变化等,及时发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利于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除此之外,我市还计划2014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8个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服务,发现慢性病高危个体,建立高危人群管理档案,预防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
2014年,我市将完成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为75%以上。据介绍,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当病人去门诊就诊时,系统将自动提醒医生进行慢性病管理;社区医生在随访前,可以查阅慢性病管理系统中患者的疾病状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随访,确保一次访视能够完成对数种慢性病的随访和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
[建议]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钟锦煜认为,当今多数慢性病,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等,都与生活方式、行为及心理密切相关。
去年,我市健康教育讲师团下乡进行慢性病方面的讲座达到12场以上。2014年,健康教育讲师团要完成15场以上的慢性病知识大讲堂。“通过开展公益宣传活动,培养民众的自我管理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钟锦煜说。
据介绍,慢性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除年龄、性别、家族史外,其他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比如,吸烟饮酒过量、不当的膳食和缺少体力活动等。
“因此慢性病综合防治,需全社会动员,改变群众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降低慢性病对人群的威胁。”钟锦煜说,生活方式不当致病就像“沙堆效应”,沙粒组成为不稳定的沙堆,一旦达到临界点,一小粒沙子都将让整个沙堆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