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0版:专 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年我市平安建设交出喜人“成绩单”
多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公安治安巡防

    2013年我市平安建设交出喜人“成绩单”

    多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记者 陈艳

    “全市刑事发案数量同比下降13.1%,连续7年保持负增长;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实现‘三下降’;市公安局多项工作排在温州前列;市人民检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市人民法院2013年收、结案数都居全省基层法院第3位,市司法局在温州司法行政系统考绩中名列第一……”1月24日,在全市社综委委员(扩大)会议上,对于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陈胜峰如数家珍。

    2013年,我市多项平安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温州前列,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为实现“平安五连创”做出新的贡献。

    从源头消灭隐患

    着力构筑立体化防控体系

    街头的治安岗亭、社区的巡逻队、空中的视频监控、传送到手机里的安防信息……我市全力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从源头消灭隐患,让市民多了一份安全感。

    据了解,我市正全面整合各种社会防控资源,构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正着力建设“天网工程”、“警灯工程”、“治安宣传”等集人防物防技防联控、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目前,全市以形成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以警综平台为支撑,实现“天上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口有卡点、社区有联防、单位有技防、场所有保安,资源能共享”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在“天网工程”方面,2011年以来,我市加大视频监控系统等科技强警建设投入,目前,已建成高清治安卡口224套,在建125套,规划建设190套,已建成视频监控点近4000个。公安机关已掌握的社会面监控资源总数达22000余个,市区基本实现全覆盖。此外,我市对车辆的掌控达到并且超出了原先提出的“110”目标,即车辆在城镇道路1公里内、在乡村道路10公里内,必须留下监控痕迹,形成了利用视频监控“封边、控点、锁城”的强大战斗能力。

    针对“两抢一盗”等街面犯罪突出问题,公安机关把警力摆在街面、摆在社区、摆在一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警察就在身边。据了解,自2012年6月份“警灯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全市建成50个公安执勤岗亭、241个社会治安联防岗亭和4个县际常设卡点来开展正常的值守巡逻工作,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每个岗亭每天18:30至22:30均有3个民警“亮灯”值守,值班民警以岗亭为中心对200米范围的区域进行巡逻,对可疑人物、车辆等进行盘查,并第一时间赶赴区域内110报警现场,帮助和解决群众求助。

    齐抓共管创平安

    大力加强公共安全宣传与监管

    2013年,我市以平安市“五连创”为目标,先后召开全市平安建设、政法综治工作会议和动员大会,对平安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动员的良好氛围。

    2013年10月,由市委政法委、市平安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家校心连心,平安伴我行”主题宣传活动顺利举办,全市175所中小学校50余万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参与了此次活动,“由于部门的配合,这样的活动,百姓也乐于参加,宣传效果非常好。”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林绍宵提倡这样的宣传方式。

    同年,市委政法委还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百姓喜爱的平安建设温州鼓词,联合摄影家协会开展“天翼杯”平安瑞安建设摄影比赛,开展“进企入户”走访等宣传方式,率全省之先开通平安瑞安微信平台;开通平安瑞安网站和微博,让群众主动参与,增强平安瑞安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平安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此外,我市以深入开展平安市、平安镇街、平安村(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平安家庭、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景区、平安交通、平安场所、平安边界、平安工地等20个各具特色“平安细胞”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年共有27个“平安示范点”成功创成。

    林绍宵说:“这种以基层局部平安推动整体大局平安、以积”小安“为”大安“的做法,对我市致力建立起全市齐抓共管、条块结合共创平安的大综合、大创建工作格局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筑牢“第一道防线”

    加大矛盾排查化解能力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了在温州具有影响的特色做法,在社情民情和政府重点工程管理方面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方面,据了解,我市共划分为2044个网格,15个镇街、114个社区和47个相关部门全部进入了网格化管理工作平台。每个网格由驻村干部、村干部、社区民警和综治、安全生产、新居民管理、党建、计生、民生等专职信息采集员组成服务团队。管辖区域内的居民如果遇上困难,可先找自己所在网格的工作人员。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网格”内居民有什么困难,小到移车位,外来子女入学,大到非正常死亡、跨县市的重大问题找网格、社区、镇街就可以得到迅速解决。

    我市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立社区“百姓说事点”、“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室,目前全市114个社区均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已实现镇街全覆盖。

    为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我市深入开展“排查整治、强基促稳”专项活动,完善“九调”对接机制,建立社区“百姓说事点”、“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室,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13年,全市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8245起,化解8122起,化解成功率达到98.5%。特别是针对诉讼案件多的现状,高标准建成诉调对接中心,落实1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实行诉调无缝对接,中心启用以来共调处民商事类纠纷968起。

    社会管理上水平

    群防群治活动有序展开

    流动人口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特殊群体的管理服务问题曾一度成为平安建设工作中的瓶颈。这几年来,我省有效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健全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对“社会人”、新型社会组织和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我市在人口集中的重点乡镇全部设立了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一大批司法所、人民法庭、流动法庭先后建成。以村(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的治保、调解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陆续得到巩固加强。专职巡逻队、治安信息员、义务联防员、流动人口协管员以及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活动有序展开。

    对新居民,我市制定出台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的“1+14”政策文件和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落实流动人口落户、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管理措施,各地逐步构建起“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的动态管控机制,促进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向综合服务和动态管理的转变。

    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我市实施“春泥计划”工程,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对在社区矫正对象和规整人员,我市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监管安全月活动,创建社区矫正“阳光志愿团”,在马屿梅屿社区建立“阳光之家”安置帮教基地,加强法制教育、技能培训,确保不发生脱漏管,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在现场
   第00008版:财富榜
   第00009版:微播报
   第00010版:专 版
   第00011版:新居民
   第00012版:议事厅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家周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2013年我市平安建设交出喜人“成绩单”
瑞安日报 专 版 00010 2013年我市平安建设交出喜人“成绩单” 2014-1-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