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市2013年度漂亮答卷——
城市治堵“组合拳”很给力
■记者 金邦寅 通讯员 郑悦慧/文 记者 孙凛/图
●成功列入科技部交通部5个智能交通城市试点。
●加快推进“七延七通”道路工程建设,飞云江五桥等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
●去年,我市出台2013—2014年瑞安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实施方案,加快26条主干道建设,完善14个城区路网结构,深化整治15个交通节点,改善道路“微循环”。
●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完善公交线路。市区最大环线公交16路投入运行,填补部分路段公交线网的空白,提升公交线网覆盖。
●去年年末,首批10个服务点300辆橙色公共自行车亮相瑞城。
[亮点]
治路为本 26条道路动工建设,15个交通节点开出“良方”
滨海大道北段建成通车,滨江大道与瑞湖路联接贯通,安阳路与隆山路交叉口改造优化,综合整治市区青松路等6条道路……去年,我市出台2013—2014年瑞安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实施方案,针对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的现状,开出一张张“治堵良方”。
作为县级市,去年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36万辆,汽车保有量突破23万辆,在温州各县(市)中独占鳌头。
相比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我市路网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
要治堵,先治路。在“治堵方案”中,提升路网保障能力被视为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去年,我市加快26条主干道建设,完善14个城区路网结构,深化整治15个交通节点,改善道路“微循环”等成了治堵大手笔。
同时,我市还重点做好打通“断头路”、改善“瓶颈路”、形成环线路工作,为15个交通节点“动手术”,完善14个城区路网结构。
2013年6月,南塘大道汀田段完成招投标并举行开工仪式,该工程有望在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该路段与塘下段贯通并与104国道相连接,可大大缓解塘梅公路上金路口的交通压力,同时为塘下增加一个进出口,今后从我市驾车通往温州市区会更加便捷。
今年,家住莘阳大道附近的居民也有望摆脱“断头路”带来的烦恼。去年以来,我市加快建设莘阳大道隆山路至陈虬路段道路,力争于今年建成通车,市民在雨天再也不用伴着泥泞出行了。
去年,我市投入7330万元,开展沈海高速瑞安出口改善工程,收费站由“三进六出”拓宽为“四进八出”,改善后的高速瑞安出口车辆通行有序,拥堵现象明显改善。
除了拿沈海高速瑞安出口“开刀诊治”,我市针对隆山东路与东新公路交叉口、莘阳大道莘塍路口、塘梅公路与东新公路交叉口等全市15个交通节点,开展深化整治,根据每个节点的问题和特点,对症下药。
公交先行 开通新公交环线,开展公共自行车试点
来自市公交公司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市区公交线路仅13条,公交车辆178辆,覆盖了70%的城区街道,但仅有4条线路延伸至农村镇街,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其他镇街市民出行的需求。
建立一个服务范围广阔、线路布局合理、运营时间长久、服务态度良好的公交体系,已经是当前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破解瑞安交通堵塞的一剂良药。
2013年,我市进一步发展公交事业,加快完善公交线路,在“量”上实现有所突破。开通市区至飞云A3线(含夜班车),16路环线公交上路运营,优化了1、13、A1、A2等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同时,进一步推广运用市区至塘下、市区至火车站的IC卡服务,加快研究城乡公交一卡通应用。
去年公交公司更新环保车45辆,计划今年更新48辆。另外,完成建设公交候车亭60座。“争取确保公交车8分钟一班,高峰期加密发车班次,并根据季节变化,适当延长公交服务时间。”市公交公司副总经理林卫权说。
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由城市公共自行车来完成。这种“骑”出来的城市名片,如今逐渐融入到瑞安市民的生活中。
去年底以来,我市启动公共自行车建设,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今年1月首批10个服务点300辆公共自行车投用。
以安阳、玉海街道为主,东至罗阳大道、拱瑞山路,南至陈虬路、滨江大道,西至沿江西路,北至瑞湖路—瑞祥大道区域……这是继10个试点之后的下一步规划。
截至今年3月,将共有50个服务站点和1500辆自行车的系统建成投入运行。届时,更多市民在家门口也能骑上“公车”。
到2015年,预计再投入约1500辆自行车,形成拥有3000辆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基本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
据悉,远期规划中,我市还将考虑塘下新区、滨海新区、江南新区的建设需要,向规划中心城区范围全面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
另外,温州市域铁路S2、S3线建设也将进入前期研究和报批阶段。这两条途经瑞安的城市轨道交通一旦建成通车,不但拉近了瑞安与温州中心城区、乐清、永嘉、平阳之间的距离,还将让“上午参观玉海楼,下午仰望大龙湫瀑布”成为现实。
修复后的高架桥
改善后的沈海高速瑞安出口
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行
严查智管
推进智能化管理,制定“治堵方案”
当交通高峰期时,主干道上的红灯迅速切换到绿灯,车主可享受到一路通行的畅快;想停车时,只要拿出手机刷新微博、微信,就能在附近找到一处停车位……
以上这些,在将来的瑞安或许会成为现实。去年,瑞安成功列入科技部交通部5个智能交通城市试点。提升交通智能管理水平,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向科技要交通秩序,是大城市的交通管理理念,也是我市正在努力的方向。城区红绿灯智能控制改造、新增10处以上交通信息诱导屏、升级改造13处智能卡口、完善交警指挥调度中心功能……根据“治堵方案”,我市将初步实现城区交通指挥控制科学化、可视化、智能化。
2013年1月底,市交警大队指挥中心成立,投入使用以来,指挥中心在交通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指挥调度中心里,就能看到城区各个主要路口的交通状况,及时准确地掌握所监视路口、路段周围的车辆、行人的流量、交通治安情况等,为指挥人员提供迅速直观的信息,从而对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同时对违法停车、违法超车、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影响路口通行的违法行为,采取提前干预、视频抓拍,微博曝光等形式,弥补电子警察监控盲区。去年底,交警部门在市区18处路段设置监控拍摄设施。
此外,交警部门还联合相关部门,全面排摸我市红绿灯设置、限行措施和道路通行状况,重点强化对6条治堵重点道路和10个主要堵点的排查分析,制定各路口“治堵方案”,畅通区域交通微循环。
[声音]
市人大代表刘万斌:推进公交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瑞安市区当前公交分担率仅10%,离国家规定的40%至50%存在较大差距,应该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尽快完善公交站场体系、优化配置道路资源、改善公交管理和服务,大力提高公交分担率。
市民李超:公共交通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应有一个老百姓参与的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建议完善我市公交运营科学管理体系,优化公交线路设计,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网友“紫火”:要加快城市环线路网的建设。在加强主干道建设的同时,重视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结合道路改造,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区车辆诱导系统,使有车族能够实时掌握市区道路拥堵、停车位有无等具体情况。挖掘、整合停车资源,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地,缓解停车难问题。此外,还要精细化设置交通信号灯,保持交通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