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河成“天然垃圾场”》后续
江边河新年穿新衣
不要斑点只爱绿
■记者 项武龙 实习生 陈逸
前段时期,有网友向“瑞网议事厅”反映,潘岱后岸村和前岸村交界的河道成为“天然垃圾场”,河水发黑发臭,到处都漂浮着垃圾,两岸村民苦不堪言(详见本报2014年1月17日13版《江边河成“天然垃圾场”》)。这条黑臭河如今是变清了,还是依旧垃圾满河呢?春节过后,记者再次来到当地进行采访。
昨日中午12时,记者来到这条江边河时,看到河水已变得较为清澈,河面上干干净净,与上次看到的水面漂浮着大量腐烂的菜叶、塑料袋、泡沫塑料等生活垃圾及油污的模样,已全然不同。以往站在河边就会闻到的浓烈恶臭也已消失。在现场,几位老年村民正搬来小椅子,坐在河边晒着太阳聊着天。
“这两年来,已经很少见到有人坐河边聊天晒太阳。”陈大妈是生活在河边上的村民。她告诉记者,前几年这段河的水质还是挺好的,甚至还有村民在河里洗菜洗衣服。这两年河里的生活垃圾突然增多了,虽然村里会组织人去打捞,但垃圾处理速度不及增加的速度,每天依旧有大量垃圾增加,越积越多。只有等河道闸口打开时,垃圾被水冲走,才稍微好一点,可很快又是垃圾遍河。
“以前都是你扔我也扔,最后河里的垃圾越来越多,陷入了恶性循环。”陈大妈说,这些年原先清澈河水变成了垃圾河,给了村民一个深刻的教训,希望这次河道整治后,大家能更加珍惜对生活环境的保护。
据悉,此次该河道的整治,两个相邻的村居及街道都下了决心。在马年春节前几天,锦湖街道前岸村和后岸村的村居已对该河道泄闸口及河面进行大规模的垃圾清理,并打算在近期持续清洁并加强后续管理工作。
“这次我换届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快对前岸村河道治理。”刚上任的前岸村村委员会主任陈瑞雷说,今后他们会继续打捞河道里的日常垃圾,并加强附近菜市场的垃圾处理管理,坚持垃圾不入河。同时,他们会对村民进行卫生知识普及,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河水目前已暂时干净了,我们还会努力将这份干净保持下去。”后岸村村委员会主任王仕友说,虽然江边河是前岸村管辖,但这条河是两个村共同的,也直接影响到后岸村村民的生活环境,因此保持河道清洁也是他们共同的责任。他说,他们同样会参与河道的清洁,并发动村民保护环境。
“河道的治理还是需要制定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否则很快会死灰复燃。”据锦湖街道副主任夏荣听介绍,针对该河道的日常管理,他们一方面已要求村里加大垃圾清理力度,并改变原来开闸口直接冲走垃圾的方式,将垃圾集中处理。另外一方面已督促两村居制定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培养村民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维护河道清洁。同时,街道也已制定一套考核制度,设置了河道如何清洁,垃圾如何处理等标准,以此规范督促村居确保河道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