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很多风俗出自“娘娘”传说
陈十四信俗:飞云江沿岸“娘娘词”传唱悠远(下)
“陈十四”相关书籍
陈十四娘娘塑像

    瑞安很多风俗出自“娘娘”传说

    陈十四信俗:飞云江沿岸“娘娘词”传唱悠远(下)

    ■记者 林晓

    上一期的“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我们在《陈十四信俗:飞云江沿岸“娘娘词”传唱悠远》(上)中,介绍了瑞安多地有“陈十四信俗”,讲到信俗的发源地在福建,之后,陈十四娘娘成为福建及浙南一带的“妇婴保护神”。

    据孙衣言《瓯海轶闻》记载的:“栖霞宫祀陈夫人,盖闽夫人也,谓之临水夫人”说明古代瑞安百姓对于陈十四的虔诚信俗和顶礼膜拜。本期,我们继续来关注陈十四信俗。

    热心读者欲走遍瑞安所有“娘娘宫”

    上一期的文章刊登后,有多位热心读者来电咨询“娘娘宫”的相关情况。锦湖街道西门村的市民李洪水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除来电询问“娘娘词、娘娘宫”外,还特地找上了门。

    李洪水今年64岁,是市百好乳品厂的退休职工。他说,自己已经花了8年多时间,查找与“娘娘宫”相关的资料。“我对历史人文的爱好,来自李家姓族。8年前,因为查找李氏宗谱和宗祠的关系,转而寻找‘娘娘宫’的资料。”

    8年来,李洪水的足迹遍布福建和浙南一带。他为了追溯陈十四的出生地来到福建福州、古田县一带,为见识“最古老”的庙宇,走遍苍南、平阳等地。

    昨日,他来到报社,指着随身携带的《瑞安道教志》说:“书上有很多关于陈十四娘娘的故事与资料,也标注出瑞安现有的‘娘娘宫’,我已经走过50多座,接下来,要走遍瑞安所有的‘娘娘宫’,寻找古老的资料及将要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往事。”

    像李洪水这样因热心本族宗族事业、寻找“娘娘宫”资料,而爱上瑞安本土历史人文的人实属不多。

    那么,在历史上,瑞安“娘娘宫”的香火有多盛?旧城内有多少座“娘娘宫”呢?

    瑞安城原有10多处“娘娘宫”

    《清乾隆瑞安县志》卷五《祠祀志》中有“太阴宫”的记载,这里的“太阴宫”就是人们俗称的“娘娘宫”。其中讲,“在西门外,明万历辛亥,本里李氏因山乡潮漈奉闽古田陈十四夫人司痘灵感,分香火立坛保婴,民神之,因建祠。康熙甲寅闽变毁,辛酉重建。东北虞池,及东门外俱有祠。”

    明万历辛亥年,是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距今400多年。也就是说,瑞安西门外的太阴宫在1611年初建,但此前的潮漈(今湖岭潮基社区)已经有供奉陈十四的庙祠了。

    《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三《祠祀》还讲到“太阴宫始建于西门外。其后建造者:在城有广福宫,在广福寺东;慈圣宫,在新坛街;通济宫,在望仙桥;虞池宫,在虞池东;西岘宫,在西岘山道堂后;承天宫、西安宫,俱在岘山下。附郭有南圣宫,在大较场;东镇宫,在东门外;隆山宫,在隆山西。俱祀陈十四夫人,今南圣宫改祀天后。”

    这段话表明,在清朝的瑞安县城内,至少有10多座“娘娘宫”。此外,我们还查阅了《莘塍镇志》,在第六编第二章“民俗”中记载的“信娘娘”也是供奉陈十四的。

    《莘塍镇志》中介绍,镇区内有多处广应宫,供奉陈十四娘娘。俗传陈十四,原名陈靖姑,自幼到庐山学法,后为民除妖赶魔,成女神。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廿六,或十月初十,信徒们在娘娘宫,请艺人唱鼓词《南游》,叫唱“大词”。早年已婚未育妇女,有结伴到宫中,祈求送子观音赐子,一旦生子,还愿祭礼甚丰。有的妇女生子后,祈求保佑,许以“长生愿”,每年这一天,办祭品还愿,直到儿子长大成婚。

    正月大唱“娘娘词”

    正值马年正月。日前,我们一行来到瑞安莘塍的叶氏宗祠。祠堂内就有几位老人正在听着鼓词。一位叶老伯告诉我们,早年唱词先生很是气派,会摆架子,接送显得很是隆重。唱大词的艺人,有的坐轿,有的骑马,威风凛凛地到唱词的地方,到时,人们放炮迎接,热闹而庄严。

    事实上,娘娘词多在“娘娘宫”里演唱,特别是到农历正月时节,是“娘娘词”大唱的时候。

    《瑞安市志》卷二十八《文艺活动》,有“鼓词”这条词条,其中这样记载,“传统鼓词分大词、平词两种,‘大词’是专唱《香山》(观世音出世,成佛)、《南游》(陈十四斩白蛇精等情节)二个曲目,演唱地点均在‘太阴宫’(祀陈十四)内,除鼓、琴、板等乐器外,还要有一面大高鼓。此曲目虽有较多美丽的民间故事,但迷信成分较浓,还要在宫内焚烧‘纸马’、香烛,跪拜陈十四娘娘,有一定负面影响,故人民政府多次予以禁止,或引导改编。”

    叶老伯介绍,唱娘娘词的时间往往选在农历初一、十五等黄道吉日,或是“陈十四娘娘”的诞辰,一般都是一些庙宇做法事期间。

    娘娘词一年唱一次,要连唱3年。一般是在下午和晚上,连续七日七夜。演唱开始时均放鞭炮和爆竹,有的还放烟花,热闹非凡。而娘娘宫内(或庙宇中)则是挂灯结彩,摆香案,立经坛,搭闾山仙境,两边柱上缠着纸糊的蛇妖,并有两个天将守住,还有焚纸马台,外搭三界台。

    此外,一般还要在神案前放4张八仙桌,摆众多祭品,以及米塑人物:陈十四全家老少,神仙六姐九妹、八仙等。两边走廊架上摆满邻近庙宇的地方信众送来的各式“金斗”,琳琅满目。

    “娘娘词”七天七夜也唱不完

    《瑞安道教志》记载,鹿木社区有6处太阴宫,其中“缸窑太阴宫”,原建于清朝后期。日前,我们找到缸窑村的太阴宫。据当地村民金老伯介绍,“陈十四娘娘”的事迹,七天七夜也唱不完。

    陈十四娘娘斩妖除魔的英勇形象深入人心,瑞安百姓把她当作自己的守护神,对她很是尊重。听金老伯说,陈十四娘娘以收妖闻名,人们祭拜她,最初是求保平安,远离妖魔鬼怪。可多数人去庙里祭拜陈十四娘娘,则求什么都有。在瑞安的信俗中,求子、求财、求学业、求姻缘样样尽有。

    在“娘娘宫”里,我们注意到“陈十四娘娘”神像边还有童子,有些上面还绣有“大福大贵”字样的肚兜。

    那些肚兜是求子信徒挂上去的。除此外,还有许愿挂上去的红绸,上面绑着花生、橘子、金元宝,有些上面甚至还绑着写着名字的纸条。

    很明显,花生和橘子代表着要求子,金元宝是求财,而写名字的可能是和学业有关。

    这一点与《瑞安市志》的记载颇为相像,《瑞安市志》卷三十二的《礼节》中,“祭神”一条记载,祈太阴宫娘娘:“旧时,妇女到太阴宫向陈十四娘娘求子(取神像前鞋子、饭袋回家,得子后另做多双鞋、袋还于神像前);祈种痘娘娘(在太阴宫陈十四娘娘旁),祈发痘(牛痘,即天花)平安,无疾。”

    “陈十四”与瑞安的风俗

    传统鼓词曲目《香山》和《南游》合称《灵经大传》,瑞安人称之为娘娘词。“娘娘”是对该曲目女主角陈十四的尊称,因她在家族内排行第十四,或她生于正月十四,故幼名十四,后被封为娘娘,称其为陈十四娘娘。“词”是民间对瑞安鼓词的旧称,演唱鼓词叫“唱词”,演唱《香山》和《南游》叫唱娘娘词,或称为“唱娘娘”。

    除《南游》鼓词外,还有《十四夫人》的戏曲,《十四神娘》的道情曲艺,其内容都是陈十四成神的故事。所以,在瑞安一些风俗与戏里和鼓词里唱的是一样的。

    在嫁娶风俗中,老一辈的瑞安人会说:“十四夫人是怎么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做。”可见“陈十四信俗”影响之深。浙南丧葬风俗来自“闾山道”,“闾山道”是拜陈十四为教主的。其丧葬法事与戏文中的无异之处,还有破血湖、搭奈何桥、用长生鸡等均源自《陈十四夫人》戏文或道情。

    关于祭祀的风俗。祭天、祭地、祭祖先,只能用鸡而不能用鸭。据传,陈十四在收服公鸡精时,去了公鸡精的阳物,还把它绑在被害人的棺材上,让村民解气。

    叶老伯讲起其中的缘由。传说陈十四求雨时,不慎被蛇魔暗害,跌落云头掉进汪洋大海。此时,她的两个护身神将变成鸭子去救她,而全城的公鸡都幸灾乐祸大笑。陈十四心中发誓,我不成神便罢,我若成神,就拿你这幸灾乐祸的东西祭我。从此,祭祀只能用鸡,鸭是去救神娘的,用鸭祭祀会惹恼神灵。

    在《陈十四夫人》戏文中关于“出口兆”的有很多,其中包括讲话的忌讳、姓名的忌讳、走回头路的忌讳等。所以,瑞安人在重大场合或临出门时,绝不能乱说话,以免触了忌讳。

    [编后语]

    “陈十四信俗”项目已于2009年7月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仰神祗是百姓求得心灵慰藉、精神寄托和美好向往的一种久远习俗,我国的神与仙早已人性化了,它是人们观念的产物。了解、研究信俗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对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仙降新闻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在现场
   第00010版:榕树谭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车周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瑞安很多风俗出自“娘娘”传说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瑞安很多风俗出自“娘娘”传说 2014-2-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