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茶业发展面临“成长的烦恼”:
新茶满枝头 难请采茶工
■记者 陈希林 实习生 郑仰中/文 记者 孙凛/图
速读区
春雨连绵,春茶上市。这两天,正是瑞安早茶采摘的时节,但我市不少茶场主却在为缺少采茶工而苦恼。“茶工荒”成为制约地方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许多茶场负责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采茶工短缺问题,还是要走机械化的路子。他们呼吁有关研发机构尽快研制出智能化的、能完全替代人工,采摘到优质茶叶的新型采茶机。
这两天,集云山上一处近200亩的茶场,在春雨连绵中披上了新绿,抽出了第一茬嫩芽。记者联系茶场主林长水时,他正忙着与新昌县的茶叶采摘工联系,准备高薪招募采摘工30名。“我们很着急,错过了时机,茶叶质量就会下降。”林长水说。
这两天,就是瑞安清明早茶采摘的时节,记者通过采访高楼、湖岭等地茶农,得出一个整体的印象,就是各地均缺采茶工。事实上,采茶工紧缺的问题由来已久,只是近几年来呈愈演愈烈之势。采茶工紧缺问题将成为我市茶业发展面临的“成长烦恼”。
采茶工招聘难,难在哪
难点一:
城市的“诱惑”挡不住
“这两天,我们正急着招募采茶工,人手可以说越多越好,因为气温一旦回升,后期的茶叶生长会特别快,眼看着嫩叶变老叶,就是巨大的损失。”在高楼镇地赖山上的为民农场里,负责人戴圣洧告诉记者,为了这事,他春节到现在,就没睡过一个好觉。
高楼地赖村地处高山,地理位置条件优越,茶园产好茶,可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了,留下的200多村民中大多数是老年人。附近的朱山村、洪地村也是同样。
戴圣洧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每到新茶采摘时节,都是采茶工人围着茶场老板转,那时的茶场里,看到的都是年轻姑娘。但是,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采茶工突然成了“稀缺工种”。到了采茶季节,茶园里看到的是清一色的“采茶老太”。戴圣洧说,为避免事到临头请不到人,现在每年一开春,茶场老板就提着礼品来到采茶工家,早早就把人定下。尽管如此,还是很难请到年轻力壮的采茶工。
记者了解到,出现这种状况,跟茶叶生产季节性强,工作辛苦有关。一个茶季只有20多天,时间太短。茶季过后,采茶工们就无法及时找到其他合适的工作。只有那些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才会在茶季随意捡几天活干,赚几个零花钱。
“随着各地大力发展名优茶,这种采茶工紧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高楼镇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少农村人将进入城市,虽然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可相对缓解农村劳力流失的问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况且,相比城市基础设施、文化生活、就业机会来说,短期内农村是无法比拟的。
难点二:
采茶工待遇难以大幅提高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能不能进一步提高采茶工工资待遇来解决难题?
戴圣洧介绍,以一个千亩的茶园为例,茶叶采摘初期需100多人,采摘高峰时需要300至400人,按每人采摘一公斤40元、每天采茶2.5公斤计算,每个工人每天工资约100元;茶叶长得多、采摘较快的话,每人每天能达200元钱。
据了解,在我市清明早茶著名产地洪地村,茶叶采摘最繁忙时需七八百人,每年都需从周边村及外地招募熟练采摘工400至500人;中等的采摘点,如西吴坑村的茶园,采摘期也需采摘工130多人。
在大多数人眼里,名优茶价格一直都很高,仿佛只要与茶叶沾边都能获得高额的利润,但事实并非如此。
温州玉海春早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仕朴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我市较大的茶场,去年洪地村共采摘青茶叶7万余公斤,销售收入900万元,除去茶叶基地的设备、农资等投入,剩下800万元,其中200万元是支付给采茶工的工资,剩下的利润也仅仅600万元,按茶园共3000亩计算,每亩收入仅2000元。
李仕朴说,在茶产业链上,茶农分享的利润相对较低,而利润的大部分被流通环节、特别是流通渠道层层加价瓜分掉了,而茶农所得实惠不多。
“应该说,近几年采茶工的工资待遇每年都在提高,从前些年的三四十元/天涨到现在的一两百元/天。”该负责人表示,而茶农的效益并没有太大的提高,茶农也就没有实力进一步提高采茶工的待遇。
在人类发展史,每一次劳动工具的进步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那么,有没有可代替人工的机器,可采摘茶叶的呢?
“目前,炒茶机为茶叶生产效率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机器在茶叶采摘方面还较局限于普通茶、黑茶等,使用的范围很狭窄。”记者询问了多家茶农,都表示还没有采茶的机器引进。
一些有效的探索,可借鉴
茶叶的采摘季节性很强,面对漫山遍野待采的茶叶,没有稳定的、熟练的采茶工,茶叶产量、品质的提高就无法保证。面对“采茶工短缺”的难题,我市不少茶农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举措。
点子一:
从外地招募采茶工人
戴圣洧的解决办法是:从外地招募采摘工。“我们今年主要从新昌、文成等地招募熟练采摘工。对来自外地的工人做好生产生活多方面服务。如我们今年把山下的空房子租过来,并整理了500平方米的管理房,给外地工人免费吃住,同时,根据今年茶叶市场的用工状况,适当上调工资。”他说。
点子二:
打时间差,报销路费
这两天,玉海春早公司联系的100来名熟练的采茶工人已经陆续到达,并开始采摘。
由于瑞安地理位置靠南,瑞安的早茶比新昌、杭州、安徽等地的茶叶上市要早,李仕朴等茶场负责人就提早为工人们安排时间,“打时间差”。“她们在我们这里采完茶叶后,就到新昌、杭州等地采茶,再回到她们安徽老家那边采摘,这样一来,采摘的工期就长了。”李仕朴说。
据了解,玉海春早公司还为工人每人报销400元路费,以鼓励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点子三:
待遇留人 情感留人
岭雅绿茶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志平告诉记者,前几年他们联系安徽黄山一些村落里有号召力、人气高的采茶师傅,通过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方式,今年,这些师傅一下就带来当地9个村近100多名工人来采摘,大大缓解了茶场的用工难题。
“以前,我们只接送瑞安本地的工人,今年,温州瞿溪等较远的地方,我们都派专车接送,再晚也送他们回家。”吴志平说。
[采访后记]
采访中,不少茶场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采茶工短缺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各茶场,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整个茶业的发展。
一些茶场负责人提出,由政府有关部门或民营机构组织采茶工,是个不错的方法。茶农通过与政府或民营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来保证采茶期的劳动力供应。
许多茶场负责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采茶工短缺问题,还是要走机械化的路子,他们呼吁有关研发机构尽快研制出智能化的、能完全替代人工,采摘到优质茶叶的新型采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