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项宝荣:我喜欢种粮
走进马屿岳二村市源田家庭农场
扫一扫 看视频

    项宝荣:我喜欢种粮

    走进马屿岳二村市源田家庭农场

    ■记者 陈希林 陈增童

    2月26日,阴转多云

    “老吴,薄膜有些破洞,你把它补补好。”在马屿镇岳二村源田家庭农场场部附近田头,项宝荣弯着腰,指着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对他的“长工”老吴说。

    “好哩。”

    “老吴,秧田畈要做得平整一些,上面要用钉耙耙平哦。”项宝荣又嘱咐着。

    正在挥锄干活的老吴,来自永嘉县岩头镇,已在项宝荣的农场里打了2年的工。他与另一名来自安徽的农民工,正低着头在大棚水田里制作秧田畈(如图)。秧田前一日被拖拉机耕过,老吴正用锄头翻掘没耕到的田角边,他的搭档则手握铁锹平整泥土,动作利索。

    “秧田高低不平,秧盘放上去时浸水不均匀,会影响秧苗生长。”老项介绍说,这块秧田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搭建8个钢架大棚,每个棚长30多米、宽约8米,可以播三批谷种,秧苗能插1000多亩田。

    说起承包田,老项便打开了话匣子:“今年已有2200多亩了,这可是首次超过2000亩哦。”

    此前老项种得最多的是前年,1960亩;去年少了些,早稻1500亩,晚稻增到1700多亩。

    “2月28日浸种,3月5至6日第一批播种,4月4日至6日第一批插秧,7月7至9日准时割早稻……”

    小时只念了两年小学的项宝荣,对农时掌握得一清二楚。

    “我喜欢种粮!”已是远近闻名种粮大户的他,提起种田的事,就特别来劲。

    种田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项宝荣走家庭农场路子,去年3月,在温州市率先成立家庭农场——瑞安市源田家庭农场,因考虑到自己年纪较大,就让“90后”儿子项贤治任“场主”。

    “实际上,还是我总抓。”老项说。

    种田要在“露天工厂”,少不了烦忧事儿。“去年10月份的‘菲特’台风,把晚稻打趴在田里,严重减产,损失六七十万元。所幸有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来25万元多,损失减轻了不小。”项宝荣说。

    减损增收的另一个法宝是机械化。

    近几年,老项在政府的支持下,种田用上全套农机具,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机械应有尽有,成了他的好帮手,“既节工省本,又提高效率”。

    特别是烘干机,老项现在有9台。“早稻收割时往往遇上台风、雷雨,一台机器日夜可烘干10吨稻谷,可是帮上大忙了。”老项说。

    在农场路边,停放着五六台大、小拖拉机,它们就要投入春耕生产。

    老项的农机具,不仅负责自家的承包田,还常能腾出“手”来,给周边村民千多亩水田耕地插秧收谷。他说,这也是一项不小的收入。

    谈着谈着,项宝荣的手机收到一条信息,点开来,是瑞安农村优秀人才协会发来的,通知他3月6日上午到马屿镇底三甲村开会员大会。

    1998年开始规模种田的项宝荣,几年前被评为农村优秀人才。而每年的正月,总有温州或瑞安领导来看他。

    “领导握着我的手,询问种田情况,别说心里有多高兴了。”老项回忆着,露出灿烂的笑容,如一个孩童。

    淅淅沥沥的春雨,连下了两三天,上午打住了。我们结束采访时近中午,太阳穿云破雾出来,天气一下子变得暖和起来了。

    暖暖的阳光,洒在天井垟项宝荣的承包田里,洒在盛开的油菜花上,洒在不远处的山峦上,几只白鹭在即将耕耘的水田里觅食,田里的水气氤氲着,俨然如一幅水墨淋漓的国画。

    劳作在这片天地间的项宝荣,生活一定也会是这样美丽的。我们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微播报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财富榜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专版
   第00010版:在现场
   第00011版:实验室
   第00012版:榕树谭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广告
   第00015版:车周刊
项宝荣:我喜欢种粮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3 项宝荣:我喜欢种粮 2014-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