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塘下石冈村:
瓯人从石冈陡门
走向海洋
石冈陡门

    编者按:瑞安素有“东南小邹鲁”美称,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我们身边就有诸多老地方,其耳熟能详,且典故流传多。从今日起,本版将推出瑞城老地方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塘下石冈村:

    瓯人从石冈陡门

    走向海洋

    ■宋维远

    瑞安塘下镇有个石冈村,望名生义,此村却不是因石头的山脊而得名,而因村中那座宋代陡门是瓯人开发海洋的见证者而成该村历史典故。陡门本是海堤中的水闸,我们的祖先瓯人,都叫它陡门,也称海堤为海塘。瓯人最初被大自然安置在浙南山海之间,就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说的“瓯居海中”。

    海塘挡潮  陡门蓄淡

    瓯居海中,故瓯地海塘、陡门很多。其中瓯江与飞云江河口之间的海塘、陡门很具典型性。先人在海涂上逐段挖泥筑塘挡潮,再连缀成一条南北间的第一代古海塘,便是今温瑞海塘(塘内挖泥成河叫塘河)的雏形。海塘外挡海潮冲击,内保家园、农田的安全,塘河又蓄积着西边群山下流的淡水可供饮用和灌溉农田,还可撑船运输。但夏秋山水下流过多,塘河水溢,必须在海塘中开几个闸门放水入海。塘外的盐田、盐灶所煮的海盐,又靠闸外浦沥运回塘内。这个水闸,就是瓯人所称的陡门。

    木鹅选陡址  伐石代木材

    温瑞平原的众多陡门中数石冈陡门最著名,今仍保持原貌,它是这片平原沧海桑田的见证者。此陡始筑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第二年竣工。之前,温瑞海塘中段先有第一代鲤鱼山陡门,在今仙岩穗丰村南,遗址已经湮没,唯这座10多米高的小山——鲤鱼山像条鲤鱼横卧在温瑞塘河东岸。陈傅良《重修石冈陡门记》称:前陡在“穗丰山南”。距石冈陡门西偏北直线约3500米,可能初筑于南北朝(420—589)间。到北宋元丰初,海岸因自然海退,离鲤鱼山老陡门有三四千米,无法调节老塘河内外的水利。故瑞安县令朱素和塘岙隐士林石等倡议在新海岸建新陡。当时,瑞安帆游、崇仁、清泉三乡、一都至十一都(今丽岙、仙岩、塘下、莘塍、瑞城东郊)的农民对选择新陡地址意见不一。朱素令人做了数十只木鹅,乘雨后山水下泄时分别放在西边及大罗山各条溪流上游,使其顺水下“游”,结果木鹅都汇在石冈河汇,证明此处是新陡的理想地址。但又有人认为此处无山冈可依托,涂泥太松,恐新陡会被海潮及山洪冲垮。县令又带队到石冈挖土,见地下多山上冲下的硗埆沙碛,说明这里基础较坚固,于是群众一致赞成。可见当时选址较有科学依据。

    元丰四年石冈陡门建成后,石冈以西大片滩涂、盐田因有淡水灌溉垦为农田,新辟村庄较多。百多年后,陡门屋、闸的木头大都腐朽损坏,而股岸、沟底三丈长、径尺厚的巨松木因浸在咸水中仍屹然存在。之前,在陈傅良、林松孙(林石之孙)的数十年勘测、倡议下,仍未重修,到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才由温州知州、同知李稢、谢杰和县令、主簿刘龟从、石宜翁拨州县公款,加上民间劝募经费,动员三乡民工加以重修。这时,工匠黄廷瑞等三人提出“以石代木”的创新之举,用石材代替传统松木(之前,浙南陡门均以松木为陡门主材)取得改革成功后,在各地推广。这个浙南首创的“以石代木”的石冈陡门,成为浙南水利史美淡。此后,石冈陡南北伸延的海塘(堤)比老海塘已向东面移动三四千米了,捍卫着新陡以西2000余顷农田和村庄。500年后,又有以东的第三代的龟山陡门接替石冈陡门的职责。石冈陡门整整守卫着温瑞沿海平原五个世纪,现在仍旧是瓯人开发海洋的见证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在现场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瓯人从石冈陡门
走向海洋
近代瑞安金融业先驱——“活账本”俞象川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瓯人从石冈陡门
走向海洋
2014-3-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