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贯通南北 道路四通八达
飞云的区位优势日益突显
■记者 金汝/文 记者 孙凛 见习记者 陈立波/图
飞云中心区、火车站站前区、江南物流园区……一个又一个重点工程落户飞云街道,让飞云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
去年安置留地建设开工项目6个,建筑面积17.78万平方米,今年霞砀村安置留地建设项目率全市之先开工,打造江南新城的征途中,飞云开发没有一刻停歇……
纵观这些精彩纷呈的亮点工程,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共同要素:飞云街道辖区内强大的交通体系,像一条条大动脉,给增长以养分,给未来以动力。
从水路到公路,从高速公路到动车,飞云构筑了“外快内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在日益密集的交通圈中,老百姓出行更加便利,飞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助推我市从“飞云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发展。
渡轮悠悠笛声远
说起飞云的交通,轮渡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波涛滚滚的飞云江,把瑞安分成南北两片。长久以来,一江两岸展示着不一样的风景:江北,人口密集,商贾云集;与城区隔江相望的江南,绿野平畴,村庄集镇散落其间。
1989年之前,来往于城区与江南的人和车,必须通过飞云渡口。
飞云渡兴起于南宋时期,为浙闽交通要津。北岸码头位于玉海街道南门社区,南岸码头在飞云街道马道村。据说,埠头一座老亭子内有一联:“少住为佳,看南浦云飞,西山雨巷;请君快渡,趁一帆风正,两岸潮平。”一副对联道出了飞云渡的要津地位和昔日的繁忙。
当年乘风快渡的客流中,就有出生于1970年的飞云独峰村村民曾上永。儿时的曾上永,几乎每天清晨三四时就和父亲徒步到马道渡口,乘坐渡轮到江北,在莘塍采购蝤蠓,10时许再从南门渡口乘坐渡轮回飞云。
曾上永说,马道渡口是客流和商贩的集散地,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候船室往往被挤爆,渡轮都是即停即走,不能停歇过久。
他的发小邱权光也是渡轮的常客,经常到江北采购种子、贩卖稻谷。邱权光说,虽然客流量大,但渡轮经常保养,基本没出过意外。唯有一次,他经历了一场惊险的轮渡。
“渡轮驶到江中时,突然失去动力,无法前行。幸好船老大经验丰富,一边稳稳地掌舵,一边劝说乘客平静。”邱权光说。
当时正值涨潮,渡轮向上游漂流约1公里,在飞云中洲村附近被前来施救的一艘船安全接回。
除了客渡,飞云渡还开辟车渡。来往于飞云江两岸的车子,必须由渡轮“背”到对岸。有时候,那些高大的货车成为曾上永“恶作剧”的道具。
“我和货车并排从码头登上渡轮,如果检票员在货车左侧,我就躲在右侧,成功逃过检票。”曾上永笑道,那时年幼,玩心重,才使出这个逃票的招数,大部分时间还是安分守己地买票上船。
1984年,瓯江大桥通车,飞云渡待渡车辆骤增。每天等待渡江的汽车排起长龙,有时从马道渡口排到孙桥村,长约2公里,排10多个小时才能上渡船是很平常的事。炎热的天气,一些驾驶员累得晕过去。一些人为了尽早上船,不惜“走后门”。
曾上永的哥哥在马道码头开了一家轮胎修补店,曾上永常在店里玩耍。有一次,一位驾驶员找到曾上永,问他和船老大熟不熟,想请他帮忙“走后门”。
曾上永和哥哥凭着与船老大、检票员的关系,很快让这位驾驶员驾车登上渡轮。事后,驾驶员塞给曾上永5元钱。
“当时5元钱是很‘大个’的。这些钱全被我用来买零食了。”曾上永说,帮别人“走后门”的事,他干过两回。
当邱权光和曾上永诉说飞云渡的往事时,脑海中是满满的温馨的回忆。但是对于更多来往于两岸的人,一句“跑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顺口溜却道出了行路的艰辛。
长虹卧江跨天堑
制服淼淼江水,平安快速过江,是瑞安人民千年的夙愿,也是过境司机的共同期盼。
1989年1月6日,飞云江大桥通车,圆了瑞安人的梦想。
通车的消息早已传遍南北两岸。当天,邱权光和曾上永都赶到桥边,就为了看大桥一眼。
“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大桥非常雄伟美观。”这是曾上永对大桥通车时的记忆。
那时他在市区一家汽修厂上班。每天早上,骑自行车到马道码头乘坐渡轮,下午又从工厂骑自行车到南门码头。
原本繁琐的出行规律被飞云江大桥打破了。家——大桥——工厂,构成了他一天最简练的生活轨迹。他说,坐渡轮来回一趟要40多分钟,而骑车在大桥上来回一趟只用20多分钟。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飞云江大桥的通车,结束了过江汽车排队等候的长龙,结束了汽车轮渡的长久历史。
越来越多的车子通过大桥跨越飞云江。昨日上午,记者在飞云江大桥南岸接线处看到,A2、A3公交车,商城到南滨、仙降、马屿等地的客运车辆不断往来,飞云再次成为连接南北两岸的要津。
大桥原设计日车流量为1.5万辆,但20多年后,日车流量猛增至5万多辆。超负荷的运转造成大桥不堪重负,两端入口处拥堵情况严重,成为104国道上远近闻名的交通“瓶颈”。
家住瑞安外滩的刘海林在平阳办了一家包装机械公司,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飞云江。
以前,他的行程是这样的:早上从家里开车出发,加入飞云江大桥北首的车龙,等待红绿灯的交替变化。从排队到驶离飞云江大桥,往往需要40多分钟,其中30多分钟都被堵在交通高峰期的车流里。下午返程他又得重复和早上差不多的场景。
2011年5月的一天早上8时40分许,一批客户按照约定时间在公司见面。刘海林特地起早飞快地驱车赶往公司,没想到一到飞云江大桥就傻眼了,车子一直排到高架桥中段。
5分钟,10分钟,20分钟……车流几乎没挪动,这可把他急坏了,但就是毫无办法。好不容易赶到公司,已经是10时许。员工说,客户已经走了,一单生意泡汤了。
“行路难”在2012年05月29日再次发生变化。飞云江大桥姐妹桥通车后,南北两岸车辆通行顺畅,极大地缓解了交通瓶颈问题。
昨日下午15时许,记者驾车商城大厦门口上大桥,只用了4分钟,无需等待红绿灯,桥上也没有路阻,7分钟后就到达南岸。
公路铁路并肩行
20多年来,按照“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瑞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在改变人们出行方式同时,也催生了瑞安跨江发展战略的跨越梦想。
飞云迎来了一座座大桥、一条条大道,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2年12月28日,G15沈海高速(原甬台温)瑞安段工程在飞云举行通车典礼仪式。从此飞云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此时的邱权光已经是温州市亿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常带领一帮农机人员到四川、福建、广东等地跨区域收割稻谷。他说,以前要到温州等地上高速公路,瑞安有了高速公路后,直接从家门口就上路了。
2005年通车的新56省道贯穿飞云,串联起飞云江南岸各镇街。
2009年9月28日,瑞安大地迎来首列“和谐号”动车。瑞安动车站位于飞云吴桥村,紧邻新56省道,与高速公路飞云出入口仅四五分钟车程。
2010年5月18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市召开。当时兼任瑞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秘书长的邱权光,连同联合会工作人员,携带1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坐着动车参加海交会。
“从瑞安到福州,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动车非常平稳。以前乘坐客车,不仅路上费时,还不舒服。”邱权光说。
而在不久的将来,飞云还将出现更多交通大手笔。
飞云江五桥全长2.8公里,桥长1020米,建成后将接通飞云江两岸的新56省道和瑞枫公路。
今年2月12日,温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瑞安段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到2017年,飞云辖区内将又增一条高速公路。
一条条连通南北的新通道,成了飞云的新地标,在消除飞云江天堑带给人们的心理阻隔和发展落差时,也为城市跨江发展、南北两翼齐飞提供支撑。
上下齐心谋交通
“如果把城市主要干道比作人体的主动脉,那么与干路相连的支路以及支路之间的通路就像是人体的毛细血管。”飞云街道办事处常务副主任丁朝发介绍,飞云要做的,就是继续畅通城市交通“主动脉”,同时尽量让“毛细血管”延伸,交织成一张完整、畅通的交通网。
为进一步激发村居道路、桥梁建设热情,飞云街道出台了交通道路、桥梁建设补助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道路、桥梁建设中。
汇头村内河清岸绿,风景怡人。但美中不足的是,村民驾车外出要借道走邻村的道路,绕一大圈才能到达104国道,耗时近20分钟。
去年4月,汇头村至平阳陈交大联网公路开工建设。这条道路长1.27公里,投资1000多万元,其中飞云街道出资600多万元。
“仅凭我们村自身力量修建这条公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办事处的资金扶持帮村里解了大难题。”汇头村党支部书记叶仁周说,现在公路主体部分已经建成,只剩下3座桥桥面硬化和接线工程,一旦完工,村民出门10多分钟即可来到新56省道。
基础设施大变样的还有杜山头村。以前村里最宽的道路宽约3米,只够一辆车子通行。几年前,村里一家工厂起火,消防车开到村头,被狭窄的道路拦住,急得消防员干瞪眼。
从2011年开始,杜山头村开始了基础设施大建设,几年里维修、新建5座桥,又新修了1.3公里村道。
村党支部书记杜有东说,这些工程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仅仅修建村道、山路、河岸驳坎就需要400多万,这对于囊中羞涩的村集体经济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除了向上级部门申请补助,该村村干部带头捐款,还发动村民自愿出资。几年来,村民你300元、我500元,为两座新桥集资56万元,又为新修道路筹资约34万元。
3月5日,村老协会长杜臣星把1000元交到村干部手中,用于路网建设。他说,村里修了道路,方便各家各户出行,像这样的好事,一定要支持。
在村里开小卖部的朱义宽说,以前路窄,供货商不愿意开车到村里,自己只好踩三轮车到外面进货,现在路宽了,一个电话打给供货商,对方就高兴地开车过来。
出台交通道路、桥梁建设补助政策只是飞云街道办事处众多创新工作方法中的一项。飞云江五桥建设工程是当前该街道辖区内最大的交通在建项目,涉及繁荣、根桥、高园、中洲等村约166亩的征地。街道办事处创新工作方法,进村入户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五桥建设工程按计划如期开工建设。
丁朝发表示,下一步街道专门成立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逐户走访剩余拆迁户,宣传拆迁政策,既不让拆迁户吃亏,也要确保工程按时推进。
驾车驶上瑞南大道,一路西行,只见道路宽敞,路面平整。但是进入上埠村路段时,路面变得坑坑洼洼,前车扬起阵阵灰尘。据悉,这里雨天积水满地,晴天尘土飞扬,过往车辆的司机和沿途居民为此叫苦不迭。
瑞南大道是连接104国道,新、老56省道,以及高速出口和仙降方向的的主干道,每天从此经过的车辆数以万计。
目前,瑞南大道二期工程已启动,道路长约1公里,投资1.4亿元,竣工后将打通104国道与高速出口。
从交通主干道到村际道路、桥梁,飞云正全力构建功能完善、畅通便捷的路网,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该街道农村公路养护站站长林祝存告诉记者,街道辖区内有62公里农村道路,延伸到每个村居,去年完成杜山头、南港、上埠等多个村道路和桥梁建设,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利。
豪情满怀再跨越
3月15日13时许,飞云街道桥邻村杨小姐坐上A3公交车,去市区和小姐妹逛街、看电影。
23岁的杨小姐说,路修到家门口,公交车开到了村旁边,飞云和主城区更近了,花2元钱坐车,一上午就能来回。
日益密集的路网及通畅的公交拉近了飞云江两岸的距离,飞云与外部交流愈加密切,地方经济发展加速推进。上午从飞云采摘的西瓜,下午就运到瑞安市区的果蔬市场;下午还在温州市区购物的村民,晚上便可回到飞云家中,与家人共进晚餐。
34岁的许卫华在飞云办了一家模具厂,每天他都要开车来往于飞云和市区之间。交通的便捷让他“有时候忘了家与工厂之间还有一条飞云江”。他说:“现在从家里开车到厂里只需20分钟左右,非常快。要是在以前开车经过飞云江大桥,赶上交通高峰期,最起码要40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
路,总是和经济连在一起。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路通则百业兴。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飞云着力完善区域内交通圈,一条条交通动脉成为瑞安南市区发展的助推器,为飞云承接新一轮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飞云不仅有国道、省道,而且还拥有高速、铁路、码头,也是江南各镇街距离主城区最近的街道。交通枢纽“做媒”,客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纷至沓来。
飞云街道霞砀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初火车站确定选址后,该村新开了10多家小超市和饭摊,全村四分之三的人都经商了。
据了解,瑞安动车站周边将涌现一批辐射浙南闽北的重点项目,如五洲国际商贸城、物流中心等。这些都将会在我市境内形成一个以飞云街道为中心的新兴经济圈,带动飞云江南岸的经济发展。而随着瑞安大桥与滨海大道接通后,飞云江加速融入瑞安东部经济圈,助推城市发展从“飞云江时代”迈向“东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