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云江人文系列(39)
“三梁冠”原是朝见皇帝的礼帽
说说瑞安民间丧葬文化的事儿
棋盘山石棚墓
棋盘山石棚墓墓碑

    飞云江人文系列

    39

    “三梁冠”原是朝见皇帝的礼帽

    说说瑞安民间丧葬文化的事儿

    ■记者 林晓

    瑞安史前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很多,飞云江下游两岸与近海岛屿上面,都有稠密分布。《瑞安文物简志》中指出,瑞安境内已发现50多处。如今,我们的“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走近这些遗址与墓葬,谈谈瑞安的丧葬文化。

    石棚墓所在

    “水谜山谜”

    的地方

    从市区驱车至飞云江下游的马屿镇,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便来到篁屿石垟村。我们在原市文物馆馆长潘知山的带领下,与西岘书社的会员一起来到棋盘山石棚墓的所在地。

    站在石垟村的石垟湖旁,记者与村民拉起家常。村民告诉说,这里有“水谜山谜”之称,常常引得游客前来探寻“谜语”。

    说起“水谜”,村民介绍,“石垟湖里有很多小岛,全岛、半岛有30多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岛屿呢?至今是个谜。”除了“水谜”之外,还有棋盘山石棚墓墓群,称之为“山谜”。

    “3000多年前,怎能将10多吨的巨石运到山上建坟墓呢?”我们在村民的感叹下,随着潘知山的指引,一路向棋盘山前进。

    山路不宽,但风景如画。马尾松枝头开满黄褐色的花,风过,那一棵棵树上的花粉纷纷地飘散,树林下的那一片花上落了厚厚的一层。越往山上走,眼下的田垄和村庄变得越小了,山野在和煦的阳光笼罩下,散发出阵阵清香。

    在山路上走了约半个小时,石路渐渐“断”了,成了泥路。约10分钟后,我们在棋盘山的西山峦顶处,看到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石碑注明这里就是“浙南石棚墓群”。

    潘知山介绍,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石棚墓墓群在棋盘山中部的两个山峦上,两山峦东西相对,中隔一条水平相距约300米宽的山凹。原来一共4座,每个山峦上都有两座,如今东山峦存一座不完整的,西山峦存的一座比较完整。

    3000多年前的瑞安人如何搭建巨石墓

    《瑞安文物简志》中有《棋盘山抬石墓群》的一段描述,其中介绍,石棚墓是我国新石器晚期至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一种墓葬形式,墓室由巨石架筑而成,其压顶石面积和厚度,据已发现的抬石墓来看,一般长阔都在3米以上,厚0.6米以上,重超10吨。

    这里所说的抬石墓就是石棚墓。在3000多年前,瑞安先人为什么要建成巨石墓?又是怎样将重超10吨的巨石搬到山顶建墓的呢?

    我市文史学者俞光在《石棚墓之谜》中,曾引用俞天舒先生的《瑞安石棚基初探》,其中说:“瑞安的石棚文化,很有可能只是瓯越先民独立发展起来的土著文化。”

    俞光认为,石棚墓起因是人们对“大石崇拜”或“石神崇拜”,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的沿海地区,但我国仅辽东半岛、山东,以及瑞安、平阳、苍南有所发现。

    至今,我们仍然难以想象,这些崇拜大石的瑞安先民,在当时起吊技术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重达十来吨的巨石运架到支石之上?

    “从采拾到的墓中出土的印纹原始青瓷、原始黑瓷器皿来分析,棋盘山石棚墓墓群,当属于晚商至西周时代。”潘知山说,这对研究浙南上古时代的墓葬形制、探索瓯瓷的起源,以及我国黑瓷的创烧年代,都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不管是“土著文化”,还是“大石崇拜”,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石棚墓都有一个相同特点,它们沿海面江,巨石建成的坟墓与江海遥遥相对。

    这仿佛是一个历史性的对话,在飞云江江岸一侧的山巅之上,先人们与高山、海洋做伴,向后人昭示着对这方山水的情感。

    停棺久至数十年

    清代光绪戊子年(1888)出版,孙同元著写的《永嘉闻见录》中,有一段关于民间丧葬风俗的记载,其中说:“故一家之中,每见停棺累累,且久至数十年者,时日既远,香案为设,间值吉事,富家蔽以屏障,贫家围以竹廪,竟以庭除为邱墟矣。”

    这段话听来,可能令如今的人十分费解。也就是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温州、瑞安一带有停葬的陋俗。

    过世的人家里听从风水师的话,或者害怕入葬时的花费,因此,就将棺木放在家里,设立香案灵堂。

    家住市区岭下小区的陈老伯告诉我们,一般人家在过世后3日内,亲友闻悉当即前来吊唁,需要停棺3日,3日之后下葬。但早年,也有长期停棺在家不葬的。“有的因墓地未修治好,有的另有特殊原因。据封建礼法,死者须长时期停灵在家,穷人家折腾不起,可是大户人家不以停棺在家为忧。”陈老伯说。

    所谓的“停棺”是指人过世后由法师(鬼师)根据亡者的阴阳生辰八字测算吉日良辰,如生死相克者,不宜即时入土下葬,则将尸体入棺后,抬到家里停放,搭棚遮盖,待风水先生来日测得吉日良辰后,方可入土下葬。

    陈老伯还讲起一件亲历的事,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一个远亲,住在飞云江中游的高楼一带,在农历九月过世之后就没下葬,放在山上,用架子撑高放着,上搭个草棚,过后一个多月了才下葬,原因不是找不着墓地,说是这个月下葬时间不好,等季节过了就可以下葬了,这样不会犯月份上的‘煞’。”

    史料显示,富者其柩多停室内,贫者则置棺于村落树丛或祠堂中,露厝棺骸,雨淋日灸,腐汁入水,毒气熏蒸,为害极烈。这种陋习,现早已革除。

    “三梁冠”原是

    朝见皇帝的礼帽

    瑞安人讲方言很有意思,特别在表示贬义与讽刺的时候,用词颇有些“意味深长”。

    譬如“人死多爻,三梁冠戴熟起罢”这一句,与瑞安的丧葬文化相关,让人听后,还有回想的意味。

    瑞安人所说的“三梁冠”指丧葬习俗中孝子带的孝帽。为长辈送葬时,孝子头戴一顶用麻绳或麻布条扎成的冠式帽子。这种有三条麻绳梁的帽子,只有孝子才能戴。

    陈老伯介绍,早年,瑞安人的丧葬习俗过于“隆重”。“孝子不仅要戴‘三梁冠’,还要穿麻衣和麻草鞋,除穿戴之外,还要用麻绳做成腰带系上。所谓的‘披麻戴孝’,就是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人死多爻,三梁冠戴熟起罢”这句俗语按字面上的解释,有点诅咒人的意思,是说这家人里长辈过世的多,“三梁冠”戴得多,对事情的流程也熟悉起来了。

    这句话的引申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从不懂到懂,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

    事实上,在古代,“三梁冠”并非普通百姓可以戴的,是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唐时百官皆戴用,官方称呼为“进贤冠”。

    进贤冠主要以梁的多少及所佩绶分官衔等级,元代以后叫“梁冠”,到了明代梁冠有了完善的穿戴制度。其中,一品为冠七梁,二品为冠六梁,三品为冠五梁,四品为冠四梁,五品为冠三梁,革带用银,绶用盘雕花锦。六品、七品为冠二梁,八品、九品为冠一梁。

    现今,在瑞安的丧葬仪式中,塘下等地还保留戴“三梁冠”的习俗,在塘下,“三梁冠”又称“孝梁冠”。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习俗最终会消失,但瑞安话中留下的民俗文化,却让我们可以了解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玉海楼
   第00007版:广告
   第00008版:远望角
“三梁冠”原是朝见皇帝的礼帽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6 “三梁冠”原是朝见皇帝的礼帽
2014-4-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