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MH370启用水下航行器
“蓝鳍金枪鱼”首次下水遇挫
澳大利亚负责搜寻马航MH370航班的联合协调中心4月15日宣布,14日晚开始部署的“蓝鳍金枪鱼”自主水下航行器由于下潜深度超出设计极限,没有完成计划的搜索周期,在首次搜索仅6小时后就返回海面。
美国海军专家称,工作人员只需对水下航行器的搜索区域略加修改调整,就可以避开深水区,解决下潜深度超出极限的问题。
首次任务提前中止
由于自8日以后未能侦测到任何与黑匣子有关的疑似信号,“海洋之盾”号14日晚正式启用船上搭载的美国海军“蓝鳍金枪鱼”水下航行器开展海底搜索。
联合协调中心在当地时间15日早间发表的声明称,“蓝鳍金枪鱼”水下航行器自14日晚间部署以后,由于在搜索过程中超出最大下潜深度、即4500米,因而依据内置安全机制返回海面。声明没有具体说明“蓝鳍金枪鱼”在首次任务中下潜到了什么深度。
联合协调中心声明说,水下航行器在此次6小时搜索中搜集的数据正在被提取和分析。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将在15日晚些时候再次部署“蓝鳍金枪鱼”展开水下搜索。
“蓝鳍金枪鱼”最初搜索区域为长8公里、宽5公里的区域。一次水下搜索行动的完整周期是24小时,包括16小时海底搜索、4小时下潜和上浮过程以及4小时数据下载和分析。
需要调整搜索区域
澳大利亚海上搜索行动指挥官彼得·利维说,“蓝鳍金枪鱼”在距离海床35米至50米上方工作,其左右声呐扫描范围可达300米至400米。操作人员将根据海底地形等情况预先设定“蓝鳍金枪鱼”的运动方式。
正在澳大利亚珀斯参与搜救行动的美国海军专家马克·马修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蓝鳍金枪鱼”在第一次任务中原计划下潜4200米至4400米,然后在海床上方数十米水域展开搜索。但是由于下潜深度超过了设计极限,所以自动浮出水面。
“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某种任务自动中止程序,如果发生了某种情况,它会停止工作,浮上水面。”马修解释说,“当它到达4500米的最大深度时,会显示这超出了程序设计深度,于是它会中止任务”。
马修说,他们将对搜索任务重新设定,以解决“蓝鳍金枪鱼”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的下潜深度问题。
“出现问题是在机器人设定搜索区域很偏远的角落,所以只要把搜索范围稍微调整,就可以避开深水区,”马修分析说。
目测搜索价值降低
澳大利亚方面15日早间还公布了当天最新搜索部署。15日搜索海域由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重新划定,位于珀斯西北2170公里处,总面积约62023平方公里,比前一天略有扩大。据预测,15日海域天气情况稍差,伴有零星阵雨和雷暴,浪高可达2米,能见度预计在5公里左右。
联合协调中心总协调人安格斯·休斯敦14日说,目前前期投入搜寻行动的各国仍在继续海上和空中搜寻,没有任何国家退出。不过,迄今为止没有目测到任何与失联飞机相关的物品,目测搜索行动的价值正在降低。
相关链接
自主水下航行探测小档案
目前在印度洋执行水下搜寻任务的是“蓝鳍金枪鱼-21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此外,其同行——“雷穆斯”(REMUS)水下航行器曾在搜寻法航失事航班的过程中发挥过决定性作用。但这类水下“摸探”都需大费周折。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披露的消息说,这是“蓝鳍金枪鱼”第二次执行搜索任务。去年,一架美制F-15战斗机在训练时坠毁于日本某海域,“蓝鳍金枪鱼”奉命首次下潜搜寻并成功找到战机残骸。
与之相比,“雷穆斯”自主水下航行器的下潜深度和实战经验更加令人注目。为搜寻2009年坠入大西洋的法航447航班,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专家在第四轮搜索中指导3艘“雷穆斯”,在水深约4000米的海底展开探测,最终于2011年找到了该航班的大部分残骸。
据该研究所特别项目部负责人戴维·加洛介绍,“雷穆斯”的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在理想状态下,最好同时使用“雷穆斯”和“蓝鳍金枪鱼”。加洛表示,用声呐对海底进行系统探测时,要非常细心,测得的所有信息都是组成重要证据的一部分。搜寻能否成功取决于三方面因素:技术、团队和行动计划,当然也需要一些运气。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