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响“社会工程师”
■薛建国
怎么看待社会进步?我们经常想到的是,楼变高了,路变宽了,人们的衣着变得光鲜了,这当然是进步的表现,但眼光如果仅停留在物化层面上,认识就会进入一个盲区。追求社会进步,内变远胜物化。2011年以前,瑞安社工仅有3人,现在已发展到581人,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内变,是真正的社会进步(详见本报昨日第5版)。
社工这一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在西方各国社会服务领域得到普遍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义工和志愿者,是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想见,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复杂的深层社会问题凸显:就业困难、贫富悬殊、流浪乞讨、犯罪吸毒、群体性事件以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这一切仅靠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亟待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社工在国外被誉为“社会工程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社工。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专业社工的配置比例,能够达到总人口的千分之二至五。中国香港每562人中即有一名社工,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人有一名社工的水平。然而,在中国,社工是一个尚未被大众认识的人群,甚至与“居委会大妈”画上了等号。
因为认识上出了问题,在中国,社工社会地位低下,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因此,一般老人也难以担当大任。
现代社会的发展,社工不可或缺,但眼下我们面临的是社工奇缺的问题。对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提高社工的社会地位,让社工成为一个专业技术岗位,有望像医生、工程师一样,拥有明确的职业定位;二是解决职业设计问题。岗位的吸引力还在于它的发展潜力。为此,可建立社区工作者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并明确在街道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招考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有社工经历者;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地方的社工岗位没有经费保障。我们应明确政府财政在推进社会工作中的主体责任,社工经费以财政支持为主。
我们期盼社工这一职业能早日成这社会的“香饽饽”,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喜爱,全社会叫响“社会工程师”这一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