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传承没有国界
澳洲学生体验蓝夹缬印染及索面制作工艺
■记者 项乐茹 实习生 苏航/文
记者 孙凛/图
马屿蓝夹缬印染,南山村索面,米塑制作……昨天,澳洲学生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感受历史“活化石”的魅力。“It's cool!”他们每到一处都连连惊叹。他们说,虽然语言肤色国籍有别,但非遗魅力的欣赏和传承没有国界。
亲手体验蓝夹缬的美
一大早,澳洲学生乘坐的大巴车驶向距离市区近30公里的净水村。56省道旁一拐弯,映入眼帘的蓝夹缬博物馆,挂着一条条蓝底白纹的染布,弥漫着靛青染料发酵后的特殊气味。而在门口,蓝夹缬博物馆馆长、瑞安蓝夹缬传承人王河生已经等候多时了。
“蓝夹缬发明在隋代,流行在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王河生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蓝夹缬的历史变迁。在博物馆二楼,展出的生态染料、古代熨斗、各种图案的染布、织布机、雕版,都令澳洲师生们感叹中国民间工艺的巧夺天工。
“It's cool,so amazing!”澳洲学生被一间装扮精致的闺房吸引,东摸摸西看看,时不时拿出相机留影。澳洲学生Nixon看见房内摆着一把古琴,忍不住拨起琴弦。在老师的指导下,Nixon一手拿快板,一手拨琴弦,一首温州鼓词弹奏得有模有样。
卷布,上板,浸染……澳洲学生们还亲手体验了一把蓝夹缬的制作过程。他们或临摹图案或发挥创意,在布料上画下图案。澳洲学生Matt速度最快,把一幅临摹的古代器皿图案交给师傅上蜡。所谓慢工出细活,当得知单一幅蓝夹缬作品制作就要花6个小时,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立刻带走成品时,Matt对自己的作品依依不舍,赶紧拍下照片留念。“真希望能留下来把作品完成好。”Matt说。
“澳大利亚的手工艺并不发达,更没有如此古老的非物质遗产,但这不妨碍学生们欣赏和学习这些传统工艺。”澳方教师谭向岩说。
王河生说,这是第一次有年纪这么小的外国学生到访蓝夹缬博物馆。“如果他们谁愿意拜师学艺,我愿意教给他们。”王河生打趣说。
索面“拉出”澳式幽默
和煦的暖阳,柔和的微风,天公作美,澳洲学生们又来到南山村索面制作师傅林法宣的家。
刚下车,一个澳洲学生就指着一旁一排排的索面说:“noodles!”“是的,这是‘瑞安面条’——索面。”记者解释道。他们纷纷不自觉地就学起“索面”的发音。
转身看去,路边的一排排索面架淳朴而古老,似乎在向澳洲的师生介绍这门纯手工的瑞安传统制面手艺。这时,只见林师傅拿出一挂索面胚为澳洲师生示范拉索面。“像这样一拉一放,一拉一放。”索面在林师傅的巧手下拉出了根根“银丝”,澳洲师生看得入神。一听林师傅说可以亲手试着拉,澳洲学生们纷纷上手,像模像样地拉了起来。
“哇,我的面断了!”澳洲教师Paul大呼,大家纷纷闻声过来围观。“哈哈!这是因为我太强壮了,我的肌肉很发达。你们知道的,这是面的错,不是我的错。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面竟然可以拉得那么长!”Paul用澳洲人的幽默连连解释,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当天,澳洲学生还体验了米塑制作等温州传统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