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则诚嫡孙高可逊归宿高楼下泽
■高圻祥 苏尔胜
高圻祥著《寻宗——高则诚后裔迁徙考》(以下简称《寻宗》)出版后获得众多专家学者赞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教授曾来信称:“对你的先辈则诚先生,我崇拜已久”、“您关于高氏后人销声匿迹于‘靖难之役’的考证,对我启发甚大……今后补写永乐传记,建文逊国时又多一遗臣(指高可逊)”。如此看来,长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高则诚嫡孙高可逊终于可载入中国史册了。
高氏古墓系明代建筑
高可逊是高则诚嫡孙,因向建文皇帝进献十策条陈,受封御史中丞。在发生朱棣篡位的“靖难之役”后,他的家人举族逃向高楼下泽等地。那么,高可逊本人呢?现经进一步调查,并据所得新资料,可以肯定:“靖难之役”后,高可逊同家人一道逃难到上曹村(今高楼上、下泽村)隐居了。
高可逊传世诗作八首均已载入《上曹渤海高氏宗谱》和《上曹高氏诗集》及民国《瑞安县志稿·诗徵》,并被辑录入《瑞安唐宋元明诗词集》(陈正焕主编)。其中,最后一首即《万竹亭》颇值得注意:
绕坛种竺护幽亭,
傲尽冰霜色更青。
翡翠凝烟随意看,
琅玕敲月枕书听。
不图结实来双凤,
惟爱长竿钓巨鲸。
只恐春深雷雨作,
化龙一跃上青冥。
这首诗与前面几首的心境全然不同,完全是遭受政治打击后,隐居儒士的抒发失意情怀之作。那么,诗中的万竹亭在哪呢?应该在高楼镇下泽村。
下泽村至今还有一片广阔而茂盛的竹园山。瑞安方言中,“万”与“茅”谐音,万竹亭即茅竹亭,也形容茅竹之多。此诗就是作者隐居在万(茅)竹山中所作。为何他会隐居万竹山呢?因万竹山南连水月庵,北连古观,回旋余地很大。水月庵即弘治《温州府志》所载“在嘉屿乡,建于元至治元年”之水月庵,古观即今人称之为寨船的前身。如今,仍留有水月庵“庵基”和寨船旧址,面积均在3亩左右,说明这两座庵(观)之大。当时高氏后裔逃难到此所以能立足,就得益于这些有利条件。
下泽竹园山下有一座高氏古墓,系明代建筑,“文革”期间,坟面被毁,但四孔墓穴及坟圈尚存,仍依稀可见,而以前不知墓主是谁。据湖岭《南川渤海高氏宗谱》记载,其一世祖高世亮迁自高楼下泽,高世亮曾祖高嘉谋是高氏迁徙高楼第一人,其墓葬就在高楼。因此,我们认定高嘉谋是高则诚后裔迁居高楼下泽的一世祖。既然高可逊曾经隐居下泽,那么这个高嘉谋可能就是高可逊的化名。据此和《万竹亭》等诗作推断,这座高氏古墓就是高可逊的坟墓。把他的诗作列为《上曹渤海高氏宗谱·上曹高氏诗集》之首,概源于此。
“关老爷刀田”为黄阁老所造
高氏古墓坟头有一丘造型奇特的山田,民间一向称之为“关老爷刀田”。在山间建造这么一坵总面积不过两亩左右的水田,还需要截弯取直修筑一条200多米长的山田坎,要花很大的人力物力。它既非灌溉的渠道,又不是饮水工程,更无农业效益可言,当地村民历代相传它就是为破坏“刀”下这座坟墓之风水而建造的。
那么,是谁建造这坵“关老爷刀田”呢?过去民间一直误传这是“温州张阁老用皇银造的”,其实是把黄阁老(黄淮)误传为张阁老(张璁)了。
黄淮,洪武三十年登进士第,授中书舍人。建文帝当朝时,他与高可逊既是同乡又是同僚,平时关系如何不得而知,但在对待朱棣篡位问题上,两人的政治态度截然不同。史书《国榷》记载:朱棣率“靖难师”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攻入首都南京城时,出城迎降者24人,黄淮名列第15位。“朱棣入城后,黄淮复中书舍人。接着由中书舍人首选翰林编修,十一月又进侍读。”(《国榷》)半年中连升三级,说明黄淮由建文朝臣迅速变成朱棣庞臣。而高可逊呢?据商传著《永乐皇帝》记载:朱棣率部攻入京城后,建文朝臣“死节十余人,在任遁逃的463人,这些人中约有100多人被逮杀,大多数下落不明”。当时,高可逊既未出城迎降,也未被逮杀,显然是同多数朝臣一样逃亡了。
明弘治进士都穆的《都穆公谈纂》记载:黄淮曾毁坏高则诚墓碑。因为高则诚是“逃犯”高可逊的爷爷,而黄淮则是朱棣的宠臣。既为宠臣,黄淮当然要竭力向主子表忠邀宠了。由于没有抓到高可逊,黄淮带人去毁高则诚的墓碑也就不足为奇。黄淮投靠朱棣后备受信任,官至内阁大学士(阁老),后因故被囚禁于牢狱10年,朱棣死后才被新皇帝释放,并复其职,后又被恩准带职回温州养病。
这时高可逊已经亡故,安葬在下泽竹园山下。人死总会走漏风声,真名实姓也会泄露,而且时人纷纷传说高可逊墓地是一块龙盘虎踞之地,会保佑儿孙出大官。此事被黄阁老闻知,岂能没有应对之举?联系到黄淮20多年前曾为追捕高可逊不成而去破坏其祖父高则诚之墓的往事,在高氏古墓坟头建造“关老爷刀田”的除了他还能有谁?这一举动也有力地证明,下泽竹园山下的高氏古墓是高可逊之墓。
黄淮在高氏古墓坟头建造“关老爷刀田”,除破坏高家风水外,还有没有其他目的?从高氏子孙悄悄向更边远的瑞安、青田交界处山区山垉、汤垟以及湖岭南坑(川)等地及附近的大金山麓、峃口小口村山间隐蔽迁移的史实来推断,很可能他还想借此激起高氏后裔起来反抗,以便仿照朝廷对建文遗臣实施的“瓜蔓抄”手段,动用权力将高氏后裔一网打尽,彻底消除高可逊的影响!当然,高氏后裔谁也没有出来公开反抗,而是除留一部分在下泽外,大部分转移了。直到330多年后,清乾隆帝恢复明建文年号,并追谥为“恭闵惠皇帝”,高氏后裔才能抬头。而到这时,高可逊的名字早被遗忘了,他的后裔们也不知竹园山下高氏祖坟安葬的就是自己的祖先高可逊了。如今既认定这座古墓系高可逊墓,其历史、艺术价值当然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