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3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人一篙一爿排 一山一水一人生
飞云江上撑排工的故事

    一人一篙一爿排  一山一水一人生

    飞云江上撑排工的故事

    ■记者 林晓

    上一期,我们的“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瀑布门头”,溪山绿意》,介绍了高楼镇东坑村有瑞安最长碇步,建于1881年。讲到“漈门”,就是瀑布的入口,用瑞安话来说就是“瀑布门头”,讲到了东坑村村名的来历,以及漈门溪一带的故事传说,以及这里的古碇步。

    今天,我们将走近飞云江中游的溪流,找到这里的筏工,听他们说说“近水人家”的交通工具竹筏。

    《瑞安市交通志》中的《水运篇·运输生产》有“工具”一节,其中介绍,撑筏者以篙抵岸滩推进,“盈尺之水,点篙飘行”,顺流而下。逆水时则推排或拉纤而上。1958年设有湖岭、潘营、东岩3个竹筏运输社,瑞安投入营运的竹筏有194张,筏工200人。

    资料显示,瑞安在民国时有30多张竹筏,1950年,竹筏增到50张,东坑埠年货物出口量3000吨以上。1953年,东坑、潘营二埠成立竹筏运输社,专业竹筏有100多张。

    东坑村村民告诉我们,与现代的机动船舶、汽车、火车等先进运输工具相比,竹筏显得古老、原始和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视发展山区交通事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逐渐形成,竹木柴炭等山区特产多改车运,撑排这种古老水运方式才基本废弃。

    上世纪70年代,东坑村建造一座浅水微波型驳坎埠头,1973年,玉壶至大峃公路建成后,水路货运量减少。1987年,东岩至营前公路通车,水运货物大部分转为车运,我们的溪流航道中,竹排作为营运工具,基本就停业了。

    漈门筏趣

    “做大水”的碇步与“水上飞”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见到一种轻功功夫,持该功夫的人,可以踩踏在水上,或借助某种物体的力量“踩水”,看上去就像飞起来一样,与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跑酷运动十分类似。

    现在回想起来,在四大名著《水浒传》当中,描写梁山好汉有个叫张顺的人,也有一身好水功,人称“浪里白条”,老百姓都叫他“水上飞”。

    “水上飞这种‘特技’,我在高楼见到过,小时候看到还很惊奇。”今年53岁的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胡建国说起“水上飞”,颇为兴奋。

    胡建国有亲戚在高楼八石村,青少年时期每逢寒暑假时期都会去“度假”。他介绍,早年,从瑞安市区到高楼的“山底”杜垟村、八石村等地只能走山路,或者乘竹筏。

    当年,飞云江北岸不通车,往飞云江中上游地方高楼、文成等地,只能沿着江的南岸走。“瑞安到文成方向的专线车辆很少,一天只有一二班车。所以,乘的车也五花八门,我坐过瑞安县烟糖公司汽车,邮电局送信的车(邮路车),还有过路的货车等,乘3个小时到高楼营前。”

    胡建国说起三四十年前的经历,“到营前后,坐营前渡,到飞云江的北岸。再往青田方向走,大约两个小时,经东坑,到八石。”

    去八石村的路就是高楼到青田方向的路,是沿着漈门溪往西北方向行进的一条古道。古道一旁是漈门溪,溪流之上,仅有竹筏作为交通工具。

    少年时,胡建国在瑞安中学读书,放假住在八石村亲戚家里,他见过筏工“飞过”“做大水”时的溪流。“夏天山洪爆发,瑞安人称为‘做大水’。在印象中,竹筏的筏工都是‘飞人’,水满过碇步约30公分,远远看去只有点影子,但他们还可以飞跑过去。”

    事实上,除了“城里人”胡建国见到的“水上飞”令人惊奇之外,早年的竹筏工还有更多辛酸的故事。

    高楼镇东坑村胡永雀讲述撑竹筏的故事

    运出柴火,进来油盐

    竹筏,瑞安人称之为竹排,用毛竹削去青皮串扎而成,每排十株左右。竹筏筏工,瑞安人称之为撑排人,也有称之为“撑排”。许多撑排人一辈子就是靠一条撑篙,撑起了他们的生活。

    高楼镇东坑村胡永雀今年80岁,就是这样一位撑排人。19岁,开始开山种茶,到30岁时,以撑排为生。胡永雀介绍,旧时,高楼一带的山区交通不便,货物交流多以肩挑为主,竹木柴炭等粗重山货难以肩挑远运,山民们依靠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借助溪流来运输竹木柴炭等生活必需品。

    “从东坑撑排出发,经石马垟、新渡、金垟、岩头、西岸、小峃口,在小口山山脚,前面就是飞云江了。这一路,是我们早年撑排人的必经水路。”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以前,山里的竹木、茶叶、柴炭、薯丝等物资都靠竹筏运出去。在飞云江中游的营前渡北岸,竹筏再将瑞安县城带回来的海洋干货、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运到山里。

    “柴火运得最多,从东坑撑到小峃口、小口山山脚一带,我们一天可以一个来回。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是竹筏运输的‘黄金时期’,每天约有6元收入,比起村民,我们还算是高收入的。”

    胡永雀告诉我们,当时收入的算法,木柴的竹筏运输按每50公斤0.8元计算,一爿排能运500公斤左右,一般来说,少时是6元,多则有10元。

    事实上,撑排人不是每天都有收入的。木柴、草柴要等两三天时间才能“出货”,再遇天公不作美,逢上山洪、干旱时期,撑排人就要歇工。

    撑排是个技术活,若不慎可能“排毁人亡”

    车经高楼,继续向西北方向驶去。环境越显清幽,飞云江江水安静的犹如碧玉,镶嵌在披满绿树的青山中,使人不禁想要跳下车来,就在这山谷之间留住。可是,对于生长在这里的撑排人来说,却不都是“美”事。

    坐在高楼镇东坑村胡永雀家里采访时,见他家房子盖得十分气派,便顺口问,这间房子是不是靠撑排赚来的钱盖的。

    胡永雀笑笑,告诉我们,虽说撑排还算“高收入”,但却是一份有点危险性的工作。“要不是年轻时练就一身好本领,也不会继续走这条路。”

    “漈门溪一带的溪流,多急弯、礁石,还有凸出来的岩头。这些,都是撑排人要特别注意的事。村里就有撑排人翻过排。竹排触礁,排也散了,柴也散乱在溪流当中,幸亏人没事,在溪滩中游了回来。”

    胡永雀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和女儿,都没有继承自己的撑排事业。“除了辛苦,还有危险,年轻人都不愿做这事。”

    高楼镇蚕场村老人协会会长曹启进也在飞云江边长大,他是见过世面的老人。他说,每逢山洪暴发后,溪流里的乱石就很多,撑排人若对这些溪滩暗藏的岩石不熟悉,就会导致“排毁人亡”的惨剧。

    查询资料得知,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原瑞安县航运管理部门历年清理险滩,多达30多处,以提高竹筏的通航能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撑排工”200人

    竹排上的文化传承

    锯斑竹、破竹管、剔竹节、漆油漆……这些制造竹筏的技艺,对许多年轻人来说,都成了遥远的事。

    我们在漈门溪见到几十条竹筏停在岸边,竹筏一头还精神地翘起来,在微波粼粼的山溪一侧,正神气地等待下水。

    “这种竹筏我们四五天就可以造一只。”村民告诉我们,瑞安生产的毛竹竹管厚实,质量上乘,“漈门筏趣”这一经典旅游项目中所用的竹筏,就是瑞安人自己造的。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1987年,东岩至营前公路通车,竹排作为营运工具基本停业。但近年来,但竹筏作为“漈门筏趣”旅游项目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传承了下来。

    曹启进说,高楼一带的撑排人,不仅精通水性,了解水情,还了解高楼的山水地理,了解飞云江的文化。他们都有这个本事:游客上了竹筏,竹筏工做过自我介绍,与客人寒暄几句,便能看出游客的喜好,选择适合客人的讲解词,让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现在,竹筏在沿江两岸秀色间穿行,景色在竹筏移动间变幻,筏工的讲解在耳边回荡……瑞安的山水文化哺育了撑排人,撑排人也作为飞云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传承了下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广 告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广 告
   第00006版:财富榜
   第00007版:仙降新闻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微播报
   第00010版:在现场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榕树谭
   第00013版:玉海楼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一人一篙一爿排 一山一水一人生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3 一人一篙一爿排 一山一水一人生 2014-4-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