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避难,还请勇担责任
■胡新华
日前在媒体上看到两则新闻,一则是学员白先生交钱学车因非典停课11年,欲退款,却发现驾校已注销,接手的娄桥驾校表示学员持票可办理退款;另一则是瓯海大道高架隔声屏迟迟未建,市民晚上自测家中噪声显示80分贝,无奈发出“邀请”——“欢迎城投老总到我家试试”。
这两则新闻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一个让人心暖一个让人心凉。然而,笔者却还是想从这两则新闻入手来说几句。
通常,我们习惯说“新官不理旧事”,其实,娄桥驾校也算不上“新官”,只是接手了曾经的驾校而已。对于白先生在11年前交了培训费却未学车,娄桥驾校已经是无法查证了。然而,面对白先生的“追债”,娄桥驾校没有因为曾经的驾校已经注销而撒手不管,没有因为无法验明正身而拒绝退还学费,而是选择相信白先生所说的情况属实,并作了相关费用的退还。
娄桥驾校友善、诚信的服务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其勇担责任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然而,家住在瓯海大道高架桥旁的市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对于瓯海大道高架噪声污染状况,市民曾向环保、城管、交警等多个部门投诉,有关部门也给答复了,报纸也报道了,可高架桥旁的市民依然饱受着噪声的“污染”。无奈之下,市民只能发出“欢迎城投集团老总到我家试试”的呼声。
要减轻高架桥旁市民的噪声污染问题,这不是什么高科技难题,只需要建一个隔声屏而已。可是,就这点事儿也不能妥协解决,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几乎没有哪个部门是有行使管理的“权力”的。环保局只管工业噪声,城管只管社会生活噪声,交警管交通运输噪声(高架桥没有禁鸣喇叭,他们也管不了)……说到底,这是在管理上出现了真空。
想想娄桥驾校,在接受白先生“投诉”之后,并没有让白先生走多个部门去证实,而是爽快地担当起一份责任。而高架桥旁居民噪声污染问题,附近居民走的都是正常途径,未采取过激措施。按理说,温州市长热线接到十多次投诉之后,完全可以责成相关部门迅速解决问题,而不应该让管理出现真空的。可直至现在,城投集团才开始“走”程序,准备将方案上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只是,以笔者来看,研究方案、上报、审批、招标、开建……这应该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高架桥旁的市民想耳根清净,估计还得等上好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