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水
构筑云江两岸百里江防
作为传统水利大市,我市始终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牢固树立“兴水利、除水患、惠民生、促发展”的理念。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为加快打造品质之城、建设幸福瑞安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瑞安海岸线长21公里,沿海平均潮差4.5米,最大潮差6.81米,是全国高潮差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背山面海,西部山区溪流纵横交错,源短流急,每遇暴雨,水位暴涨暴落,极易发生洪灾;东部沿海地势平坦,河道密布,受上游山洪影响和下游高潮位顶托,易积水成涝。
防洪减灾,水利工程建设首当其冲,它建起了第一道安全屏障。
三年目标
到2016年,全市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推进海堤防洪工程建设,重点构筑云江两岸百里江防系统,其中建成区街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其他街道及中心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62亿元大手笔治水患
作为全省八大水系之一,飞云江横贯我市,注入东海,但长期以来,沿岸70多公里大部分是断断续续的土堤,防洪标准大多只有5年一遇,有的甚至不到两年一遇。为根治飞云江水患,我市于2010年推出了史上投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飞云江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科学治水、系统治水,概算总投资达到62亿元。
飞云江综合整治工程子项目众多,总体可以概括为“一轴,两翼,一龙头”。
“一轴”,以飞云江瑞安段干流为主轴,从赵山渡大坝到铁路大桥,全长56公里,纳入国家独流入海河流治理规划,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估算工程总投资21亿元,内容包括建设防洪标准20至50年一遇堤防75公里,分期实施。
“两翼”,分别为飞云江南北两岸的天井垟和金潮港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南翼的天井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可以使区域内村庄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基本达标。天井垟一带农田共4万多亩,河道疏浚后抗旱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提升,在2013年夏季高温大旱和强台风“菲特”带来的洪涝中,天井垟综合治理工程发挥了大作用。
北翼的金潮港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流域下游防洪能力可以提高到20年一遇,陶山平原的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
“一龙头”,是指瑞安市城市防洪工程。工程范围西起铁路大桥,东至入海口,共7个子项目。
其中,滨江三期城防工程、下埠水闸工程、飞云江南岸城防工程、飞云段标准海堤工程等工程基本完成,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尚在前期阶段的项目3个,即滨江城防东延伸工程、滨江城防西延伸工程、江南新区水闸工程。
未来三年,飞云江综合整治的主战场是纳入国家独流入海河流治理项目的飞云江治理一期工程。目前,该一期工程(马屿镇上安村至飞云街道铁路大桥,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建设堤防31.05公里,现已完成可研批复,进入初步设计最后阶段,预计今年七八月开工。
同时,至2016年,我市还将建成滨江四期城市防洪堤工程长2.38公里,建成投资3.73亿元的飞云江高楼段防洪堤工程。
整修水库山塘保平安
一条条水沟渠道纵横交错,一口口山塘堰湖泛着银光,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日前,在全市防汛安全大检查中,排查隐患之余,让人切实感受到的还有山塘水库除险加固给水利建设带来的勃勃生机。
据了解,我市现有中型水库1座(即林溪水库,不含赵山渡水库),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1座,1万立方米以上山塘65座、有统计上报资料的1万立方米以下山塘69座。
水库安,则民心安。2012年,林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2013年,马屿镇泛浦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2014年初,湖岭镇岩头山塘综合整治工程完工;2014年初,仙降街道后林村堤塘决口修复工程及河岸坍塌两项修复工程完工……
这是近年来我市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的一个缩影。
林溪水库,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具有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至21世纪初,水库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成为三类坝(即病险水库)。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努力攻克政策处理、资金筹措等重重难关,科学论证、合理规划,让林溪水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未来三年,我市将投资2500万元,完成云峰、愚溪等20座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水库病险率控制在3%以内。其中,愚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估算投资380多万元,将于今年10月份开工;云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估算投资300多万元,力争今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滩涂上围出一座新城
近年来,随着瑞安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化推进的加快,土地要素制约正成为很多企业产业升级、城市拓展发展空间的“切肤之痛”。
而犹如一张满弓的扇形滩涂地,给了瑞安城市发展无限的憧憬。据统计,我市东部滩涂资源约16.4万亩,包括飞云江北岸的丁山海涂14.32万亩,南岸的阁巷海涂2.14万亩。根据滩涂开发实际,我市海涂围垦工程共分4个,分别是阁巷垦区5878亩、丁山围垦二期1.1万亩、丁山三期3.58万亩和丁山四期五期6.5万亩。
我市围垦工程始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开始丁山一期围垦,1996年,被大水冲毁的一期重建完成。2006年,阁巷围垦正式进场施工。2007年,丁山二期围垦开工;2012年12月,丁山二期围垦区正式拉开建设序幕。早在2008年,丁山三期围垦工程开始前期工作;2012年9月,丁山三期围垦工程政策处理基本完成,目前处于初步设计阶段,争取年内动工,启动隔堤建设。
实施丁山二期、三期围垦工程,是破解我市土地要素制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瑞安市2012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来算,丁山三期围垦面积达到23.87平方公里,比“瑞安城”还要多出5平方公里。
作为瑞安科技创新的新引擎、瑞安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丁山二期、丁山三期的治水工程建设是基础,又是关键,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得到高度重视,滨海新区、市瓯飞办等单位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其中,今年启动的滨海新区平原水库项目,计划3年内完成;同时,启动海岸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今年开始实施4公里海岸沿海生态防护林工程,预计2015年完成建设。丁山三期围垦工程位于瓯飞滩(瓯江与飞云江之间沿海浅滩)中部,堤线长7.59公里。丁山三期西片围涂工程,计划到2019年投资9.99亿元,建设50年一遇标准海塘7.592公里,水闸2座。
专家建议
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专家委员会主任(兼水利专家组组长)林祝兴:
防洪建设讲究整体效应。近年来,飞云江两岸的堤防建设力度很大,一批工程相继完成,但实现整体防洪效应,离不开干、支流同步建设,比如高楼溪整治、金潮港综合治理工程陶山段。从目前来看,我市推进防洪建设的总体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城镇防洪建设应结合排涝。比如,老城区环城河水系的排涝问题,需要恢复或增加排水水闸。又如,滨江大道排涝问题,当飞云江潮位高于滨江大道时,地下管网根本无法将雨水排入飞云江,所以改造地下管网势在必行,将其改为沟通内河,充分利用内河的调蓄能力,实现排涝。但目前,对这两个问题的重视仍然不足。
增强莘塘片整体防洪排涝能力迫在眉睫。对莘塘片向东排的一批浦沥进行疏浚,拓宽其行洪瓶颈是关键。
记者 金邦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