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沙成塔
■施正勋
我想该用“积沙成塔”这四个字来描述陈正焕先生几十年的坚守。我清楚地知道沙很难堆积成塔,但是,陈老却做到了。
《瑞安唐宋元明诗词集》、《瑞安清民国诗词集》、《钝笔杂钞》、《瑞安百家姓》,整齐地垒在桌面足有一尺高。前二套瑞安乡土诗词集收集的诗词达21052首,字数超200万,而陈老已经搜集到的瑞安清、民国诗词达35000首。后面二本有关瑞安乡土文化的著作约100万字。还不包括陈老的其他乡土文化论著。
面对如此浩瀚的著述,不认识陈老的读者必然认为他是一位专业的文史专家学者,一定具备教授职称,拥有齐全的研究乡土文化的条件,或者指导着若干名研究生。如果告诉你,陈老不但不是专业的教授,更没有任何学生帮助,根本没有什么职称,只不过是一位业余的地方乡土文化爱好者而已,你会相信吗?据我和陈老几十年的交往,只知道他曾经在瑞安新华书店工作过,对书籍的版本、类别、目录优劣等有一双火眼金睛,后来调任检察院担任司法职务,留下一个正气凛然、铁面无私的名声。研究瑞安乡土文史只是他的业余兴趣爱好,只能归于不务正业的范畴。可是,就是这份特殊的痴迷,让他交出了出人意料的丰硕成果,确实令人景仰、钦佩。
陈老凭什么取得令众人瞩目的业绩?志趣、坚韧,还有对家乡文化的彻骨热爱。研究乡土文史,最基本的功底是精通古汉语,音韵、熟悉民俗,掌握校勘学等知识。而陈老不懂电脑,也不曾接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甚至缺乏搜集资料的起码条件,连到图书馆寻找古籍善本时还常常要尝闭门羹。但是,他凭着热爱,周而复始、锲而不舍地奔走于各地图书馆、档案馆,乃至耐心翻阅寻得到的族谱,硬是用笔一丝不苟地抄录了数百万字,而且是繁体字。他查阅的古籍中缺失、散佚、蛀蠹等是经常遇到的,必须一一认真校对、补充,那份艰辛,难以想象。
这一切都是陈老年满六十周岁从工作岗位退休后才真正开始的。按理说,年过花甲,理当悠闲地安度晚年,可陈老却踌躇满志地朝着自定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这一走,就是二十三年的漫长征途。
我无法想象陈老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奔波、奉献,但我清晰地明瞭他疾恶如仇的耿直性格与不慕名、不逐利的传统文人气节。每次见到他,只要看一下他整齐的装束,心中总是腾起一股由衷的敬意,仪表一如他的治学态度般严谨、简洁,真正称得上表里如一。
2008年,他主编的《瑞安唐宋元明诗词集》发行时,已经78岁了。他整整抄录、收集了十年时间,仅仅因为出版经费无着落,又拖延了好久时间。手捧厚厚的书本,我肃然起敬之余,以为陈老大约可以歇息了,我很知晓他承受的压力,更有家人真情关切的劝阻。想不到陈老像箭离弦、刀出鞘,勇往直前毫无停止之意。接下来更加全力以赴地忙碌了整整六年,捧出了三大本厚厚的《瑞安清民国诗词集》。这哪像是一位84岁的老人,看着他挺拔的身板,我简直该仰视。
记得前几天从曹村归来,每每想起进士展示厅的颓败场景,我总觉得沮丧,为传统中华文脉的衰微黯然神伤。同时,也对那位坚守曹村文化殿堂的老者深表尊敬。面对陈老,这种敬意迸发,在这些可敬的前辈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
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唯有文化,才能凝聚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才能团结成千上万的人们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前进。也唯有文化才能给予人们无穷的力量、坚定人们的信心,鼓舞我们去创造奇迹,去实现振兴中华的强国梦。 我想,也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给予陈正焕先生超凡的坚韧、毅力,使他在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间完成了积沙成塔的宏愿。或许,在凡俗者眼中,陈老既无盛名、也无巨款,数十年艰难奔走只是留下几本厚厚的书,还有更多仍然在忙碌的心愿。而几十年间,他没有任何足以称道的享受,心甘情愿地在旧纸堆中寻觅,甘守清贫,乐于奉献,这是一份何等坚毅的抉择,更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文化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