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岭隧道与山道旧事
瑞城老地方系列
11
■宋维远
三都岭是市区锦湖街道与塘下镇毗邻的一座小山头。此山古代属瑞安三都,故以“三都”来作岭的名字。三都岭隧道南接瑞安市区,北通塘下镇,直达温州市区,自古以来就是瑞安城北向捷径。
说“捷径”,是因为从公元14世纪到20世纪的600多年中,瑞安城北出的道路,无论步行、坐船还是乘汽车,都要先出南门或东门,绕过横亘瑞城北面的集云山,再折向北行。而如果从瑞城直接北出,越过集云山便可少走一段弯路,所以称之谓“捷径”。那么,三都岭就是翻越集云山这条捷径的咽喉。
温瑞邮驿中的咽喉
人们历来都说,瑞安城地理环境虽优越,也有美中不足。说优越,是城西南有飞云江环绕,不仅为人们提供舟楫之利,且可调节气候;城北和东北有集云山横亘,是瑞城北面天然屏障,冬拒寒风,夏挡台风;加上东濒大海,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美中不足的是,北面通温州的直达道路被山所阻。公元3世纪前期建立罗阳县治时,邑城与温州(永宁县)城的邮传驿道只能翻越集云山,三都岭山道正是此山较低的隘口。
据清嘉庆时编的县志《邮传》称:明洪武三年(1370),废掉境内原有的马岙、仙居、寺庄、梓岙和丽塘5个铺舍(供官员和驿卒住宿的处所),新辟莘塍、岑岐、仙岩、帆游4个铺舍。就是说,洪武三年前瑞安与温州间邮传是出北门经马岙铺翻越三都岭到仙(新)居,经寺庄、梓岙、丽塘各铺与永嘉县驿路衔接。洪武三年后,因这条路翻山越岭不方便,改为出东门,经莘塍、岭歧、仙岩、帆游(属瑞安)诸铺后与永嘉县驿路连通。该线虽然路程长一些,但全是平原,且沿温瑞塘河可坐船,也可骑马。
那么,为什么直到洪武三年才改道呢?因为温瑞塘河在唐朝中期才南北贯通,会昌年间引温州三溪水灌河,才有满足行船需要的水量。但塘河东岸的原海堤一线,还要架设配套的桥梁,经过两宋朝的相继造桥,加宽路面,入元后又遭破坏,直到明初修复,才开辟成驿路官道。可见,明初以前的漫长时期,三都岭一直是温瑞间主要通道的咽喉,就是明以后塘河一线驿道沟通了,也还有不少人图近便快捷,仍抄近路从此翻山而过,只是后来行人慢慢稀少,才逐渐从“闹热”变为“冷落”,被人们淡忘。
而附近居民,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地下党的交通员们还以此路作为瑞安东区与城区后岗底联络站的一条安全、便捷的交通线。
甬台温高速重启三都岭旧道
20世纪中,有两条公路经过瑞安,一条是1937年通车,又于次年为了阻止日军入侵而毁坏的永瑞平公路,只通车了几个月。另一条是1955年5月在1937年公路的路基上重新建造的104国道,此路基本上与洪武后驿路线相近,也是绕集云山东侧,到东门和南门入城。
21世纪初,瑞安新添甬台温高速公路,路基大体与洪武前驿路重叠,主要是出瑞城北门,穿越三都岭隧道,直通温州。这条北向捷径经过600多年的冷落后,重新被唤醒。到此,瑞安城地理环境北出无门的“美中不足”才算得到完善。
日本侵略军曾翻越三都岭攻占瑞城
1942年上半年,日本侵略军野心勃勃地向南太平洋发起进攻,在华日军急于打通华东、华南通道。侵入浙江的日军攻占衢州国际机场后,于当年6月南下青田,7月初分别派飞机对温瑞两城进行侦察、轰炸。7月13日,占领温州之日军一支部队500多人携大炮、机枪在飞机掩护下南侵至丽岙、沈岙,不再南下却突然于中午折向西面,从新居翻三都岭到沙塘底,然后一部分进至愚溪、河埭桥,一部分经西岙占横山,一部分占礁石;炮兵则在万松山向瑞城发炮,从飞云江口入侵的日兵舰也炮轰南北岸码道,当天下午瑞城陷落,三四天后因给养不继退回温州。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侵略军从温州南下进攻瑞安城,为什么不按常规沿温瑞塘河走平地直攻,却怎么会知道三都岭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道可以偷袭呢?肯定是事前他们早已盯上三都岭山道。对我国这么一条小山路他们尚且如此清楚,可见侵华野心是蓄谋已久了。
今天,那个一向为日本二战战犯招魂的安倍,当了日本首相后,不但对日本侵华罪行毫无悔改之意,反而企图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甚至连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也想遮掩,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百倍警惕吗?这也正是三都岭再一次给我们提出的刻骨铭心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