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宅再显生机
孙诒让故居重现“太史第”
■记者 林晓
日前,随着孙诒让故居修复工程的“腾退房款”正式汇入村民的账户,原42间36户的“故居人家”着手搬迁,这表示故居安置用地征收的遗留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也表示孙诒让故居修复的第一期工程完美收官。
紧接着,故居修复二期工程将紧锣密鼓地进行。据了解,从8月份开始,孙诒让故居开始后花园、围墙、水池等后续的修复工作。
不久前,记者一行来到了锦湖街道砚下村的孙诒让故居,站在修缮完好的故居前,见到这座百年前的大宅园已拂去了尘埃,在初夏明媚的阳光下重显生机。
1861年,孙诒让14岁时建成“介堂”
飞云江畔的砚下村,山清水秀,溪谷幽深。村前的小溪,俗称为“上下溪”,溪流不宽,自山脚由东而西,淙淙向着飞云江流去。村后有一座小山,是被村民称为靠山的“介堂山”,从东向西形成半包围圈,将古村落揽入山怀。
孙氏世居此地,以耕读传家。据《孙氏总谱》记载,瑞安孙氏的始祖叫孙惟睦,于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从福建长溪,迁入瑞安二十五都盘谷(即现在的砚下村),世称“盘谷孙氏”,被誉为“三百年朴学之殿”的一代大儒孙诒让就出生在这里。
初夏时节多阴雨,我们寻了个阳光初现的上午去锦湖街道砚下村采访。来到孙诒让故居时,义务文物保护员孙传周已在此等候。
孙传周今年66岁,从上世纪80年代做故居保护工作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可谓劳苦功高。他打开了故居的大门,为我们讲起了百年前的故事。
孙诒让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这一年,金钱会自平阳渡过飞云江,时事颇乱,孙诒让随双亲避居温州,奔走流离。而砚下村刚刚盖起不久的新屋,被大火烧毁,仅台门保留了下来。
现存建筑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孙诒让父辈重建,这一年孙诒让17岁,他随父南归,被火烧毁的房子已建成新屋。这段时间,他常在温州、瑞安一带游学,时常会住到新房里。元大德本《白虎通德论》、阮校刻本《薛尚功钟鼎款识》、旧抄本《水心别集》等书籍都在这一年收藏,并开始了鉴藏善本与治金文之学。
“原主屋7间,1864年重建后的主屋为9间。村民一直称故居为‘介堂’,介堂后面就是介堂山。”孙传周说。
1952年,9户人居住成“故居人家”
我们从大门前的轿厅进入故居。轿厅4间,不高,只一层。新建的木门木壁还有些不适应阴雨忽晴的天气,偶然吱吱作响。
所谓轿厅就是出入的主人宾客停轿、下轿的地方,也是供轿夫喝茶休息处。村里的老人说,原先的轿厅与正堂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样,主宾坐在正屋里谈话,外面轿厅里休息的轿夫既看不到也听不清屋里的情形。
住在故居隔壁76岁的老人孙经贵见我们谈得热闹,也当起了“导游”。他说,1950年到1952年,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轿厅曾作为村里的会计室使用。之后,老人们都爱来这里聊天拉家常,索性就改成了老人协会。
走出轿厅,眼前一亮。一条“丁”字形的条石主道,将我们引到主屋的中轴线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条石主道的西南角,村民称之为“桃儿园”。
“‘桃儿园’对面的东厢房原有7间,也已经征收过来,修建好了6间。”孙传周带领着我们从主道上边走边介绍说,以前条石路上还有旗杆和“旗杆夹”。
进入门台后,我们见到这里的9间主屋、3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共15间房屋,及隔火墙都已修缮完好。
“土地改革时,这15间房屋分给了9户人,他们大都是孙氏人家。此后,9户人世代居住,人口多时,‘故居人家’有近百人。”孙传周还为我们写出了9户户主的姓名。
1963年,孩子们爬上墙头看《梁山伯与祝英台》
上世纪70年代之前,村里没有通电,村民都过着“农耕生活”,故居里约500平方米的道坦就成了村民们聚集的地方,人气很旺。
那时人多,一般人家都有六七个孩子,整座房子有100来人居住。白天,孩子们在一起玩捉谜藏,他们为了让自己不被别人找到,常常会躲进邻家的门后,爬进别人的柴仓、谷仓里。
夏天的傍晚,早早吃过晚饭的人们将竹床搬到道坦,妇人们一边扇着浦扇赶着蚊子,一边拉家常,男人们抽着旱烟讲白天发生在田头的故事。最快乐的要数孩子们,三五成群,有各种说不出做不完的游戏。
每当走江湖“唱词人”、“变把戏”的一来,“咣咣咣”敲锣打鼓声穿街过巷,全村人都会聚在故居的道坦里。变戏法的会空手变乒乓球、变钞票,唱鼓词的会卖蛔虫药等等。
孙经贵回忆,少时他常与伙伴在这里玩耍。除了唱词、变把戏、滚龙这些是免费欣赏外,有时候放电影是收费的。
“我记得那时候电影票是五分、一角钱的,门台的大门一关,四合院就成了电影院,门口有站岗收票的。”孙经贵说,1963年,道坦上播放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村民将故居挤得水泄不通,孩子们都爬上了墙头,蹲着看电影。
1989年,“这间老宅不能拆”
尽管故居里曾有村民们其乐融融的记忆,但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是孙诒让故居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文革中,围墙上的青山白云、飞泉幽涧、山林瀑布、飞禽走兽、戏剧人物等雕刻一一遭到破坏,门台上的题字也被抹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隔火墙也因妨碍“人居环境”遭到拆除,隔火墙下的几口大水缸也被砸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建房的结构早就从原先的木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居住在这里近百人的“故居人家”也对这座老宅动起了主意,想“改头换面”,扩建重建。
1987年,故居里3间西厢房首先被拆除,盖起了新屋。此后,住在这里的居民也跟着动起了拆老宅建新屋的念头,想改变拥挤、杂乱的居住环境。
“幸好,在1989年管理部门就下了文件,说这里的老宅都不能拆除。”孙传周说。
2014年,门台重现“太史第”
眼看着居住的老宅不能拆、不能建,大家也灭了念头,宽裕的人家先从故居里搬了出来,在村子外盖起了房子。
孙传周说:“1999年,政府出了10万元,我们村里出了1万多元,作为8户12间故居安置用地的费用,每户分到9000多元的安置费,住户都搬出来了。到了2000年,故居算是正式回归,受到了保护。”
第一批“故居人家”搬出之后,接下来就面临着修复问题。2004年,市旧城办会同原市文物馆、市规划建设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到故居进行调查专访,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和协调会,研究讨论保护历史建筑的方针和措施。
2005年,《砚下村孙诒让故居保护规划》审批、测绘工作完成,出台安置补偿政策,妥善处理安置用地征收遗留问题。2007年,完成故居修复工程招投标工作,出台征地拆迁政策处理实施办法。
2013年5月15日,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总投资约1700万元。孙传周说:“故居第一期及征收安置已近千万元,接下来计划700万元用于第二期的维修工程。”
今年,原3间被拆建的西厢房也已按东厢房模样重建。故居的主屋、厢房、隔火墙等主体,已全部修缮复原。重要的是,在文革中被破坏的围墙雕刻也一一修复,门台上曾被抹去的题字“太史第”已经重现。
据市旧城办名城科负责人表示,孙诒让故居修缮后将开辟为纪念展览馆,展出孙诒让的生平事迹,使之成为市民感受文化灵魂、传承孙氏精神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