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第3位大学生到生产副总,熊德斌说
“16年时间,
我见证‘胜华波’化蛹成蝶”
■见习记者 潘敏洁
“那时‘胜华波’只有200多人,年产值不到200万元,住宿条件差到让我一度想离开……”在浙江胜华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16年间,生产副总熊德斌一直在企业的核心部门生产部“摸爬滚打”,他见证了“胜华波”化蛹成蝶。
那年,雨刮器日均产量仅1500套
1998年,四川人熊德斌从攀枝花大学检测技术专业毕业后,只身一人跑到沿海地区寻梦,最终落脚“胜华波”,成为该企业的第3位大学生。当时企业人才稀缺,熊德斌成了“香悖悖”。不到一年时间,他便从实习检验员升任车间主任助理。“主要协助主任执行车间管理制度,负责统计汇总生产日报等有关数据,那时还没有信息化管理这一概念,全都靠手工。”熊德斌说。
2000年,熊德斌被委任为生产计划员,“当时雨刮器日均产量仅为1500套左右,比不得现在2万多套。量少,做计划也相对容易些。”随着产品研发的成功,订单纷至沓来,这给熊德斌制定生产计划提出了挑战。
当时,“胜华波”自行设计研制开发了“高性能等强度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总成”,并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每天辗转车间,及时跟踪生产物料情况、实际生产情况、客户订单变更情况,做得吃力倒也乐在其中。”熊德斌说。
产量做大了,技改也逐步闯入熊德斌的视野。2000年至2002年,“胜华波”共投入技改资金5350万元,完成了新厂房的扩建项目;同时从国外引进几十台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引进一条全自动电枢生产线,大大提高了企业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能力。
那年,一个工人开始管两台机器
随着发展,“胜华波”员工从200多人壮大到1500多人,其中生产部就占了600多人,生产环节也逐步细化,设立了冲压车间、注塑车间、综合车间、装配车间等多个车间,熊德斌则担任综合车间主任。
“主任这个角色要懂得统筹全局,虽然之前我就在生产部工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管理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熊德斌说,他只能努力摸索学习。
2009年后,“胜华波”又启动技改项目,实现提质增效;同时,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生产部,分工更加细化,成立了制造部、计划部、工艺部、设备部四个子部门,熊德斌担任生产副总这一重要的职位。
在注塑车间,熊德斌指着一台机器说,原先一个人看管一台机器,通过技改,一人可以操作两台,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又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该企业已成为中国汽车刮水器龙头企业之一,实现年产值9亿元,产品已同一汽、二汽、江铃等全国知名主机厂配套,多次获得“优秀配套厂”荣誉称号。
那年,他选择继续留在“胜华波”
在“胜华波”的16年,熊德斌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小伙子成长为企业高管,而在这些年里,他在心里不断问自己:“我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做车间主任那会,家人来电让我回家乡发展,当时很不甘心,回去意味着在‘胜华波’的奋斗付之东流,而且觉得自己在这里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于是我选择了留下。”熊德斌说。
这个选择,令熊德斌在“胜华波”走得更远,也令他充满干劲。“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经历瓶颈,员工也是。作为管理者,我对先进管理知识的掌握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学习。”
于是,不管在宿舍内,还是办公室里,你都能看到这位近40岁的企业高管挑灯夜读。“以前的爱好是看球赛,现在基本不看了,即使闲下来还是想看看报表。”熊德斌说,今后将在生产车间引进“作业观察”管理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