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公路建设在路上
“四轮驱动”编织公路安全网
■记者 陈艳 实习生 彭丽明
日前,市公路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公路局)组织人员排查公路安全时发现几处安全“隐患点”,并将在年内对这些隐患点进行改造,增设人行横道标志、村庄标志并安装指示灯缓解事故频发的现象。
据悉,为了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公路通行环境,市公路局以今年第十三个安全生产月为契机,紧紧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坚守安全红线”活动主题,养护、路政、安全各科室积极行动,全面启动安全生产模式,为“平安公路”建设出谋划策。
排查“隐患点”重整治 优化安全环境
5月9日上午,在瑞枫线隧道内发生一起两车侧翻7车连环追尾的交通事故 ,交警现场勘察发现,由于前晚下雨,隧道口因为车辆带进的雨水,混合了隧道口路面的建筑渣土,这样车子开上去很容易打滑。而经验不足的驾驶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下意识急刹车,这样更容易引起侧翻。
据悉,今年以来,瑞枫线三个隧道口已接连发生多起此类事故。根据市交警大队提供的《2014年度瑞安市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表》显示,今年我市共有15处事故隐患点纳入重点整治名单,其中瑞枫线占了两处。
“这些地段或者交通安全设施不足,缺乏相应的指示灯和标志标线,或者存在监管缺失,导致超载超速频现,”黄其晓表示,目前这15处事故隐患点均在紧锣密鼓地改造中,预计将于今年10月份完成整治。
“大部分的事故隐患点都是通过‘96266’举报热线得到的线索。”黄其晓称,“96266”举报热线开通以来,每年接到市民就违章、咨询或举报的电话多达百余个,对相关工作的推进起到重大作用。
目前公路局四大中队除在白天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在晚上组建一支稽查小组,确保24小时对全市公路进行全方位严格监管。据了解,今年市公路局已经检查车辆1200多辆,发现违法行驶车辆43辆,共罚款24万元。在加强车辆监管的同时,市公路局还加大对安保设施的投入力度,去年以来全市新增路面标志350多块,投资265万元共改造了20多条农村(县、乡)公路;对褪色和划线不清晰的路面标线也进行了重新描画,新增10多条新标线,大大降低了行车隐患。
公路养护有高招 维护养护环境
“进入雨季以来,我们每三四天就要派专业人员出去修复路面的水坑,当路面破损面积较小、地点分散、远离拌和厂时,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修补的方式极为不便。所以今年我们引进了一种沥青路面冷补材料,极大地节约了工作时间。”市公路局养护工程股股长徐建祝说,沥青路面冷补材料是市公路局今年首次引进的新型材料,具有操作简便、高效节能、快速及时、易于储存等优点,适合在低温和雨季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施工,有效解决了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不能及时修补路面破损的问题。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已修补坑槽2万多平方米,改造危桥5座。去年,市政府共斥资500多万元,成功修护36处重大水毁工程。
在日常养护方面,目前市公路局对国道、省道实行每天巡查,对重要农村公路一天一检。另外,每个季度,市公路局还将组建巡查小组对全市各大道路进行全方面评定检查,确保公路隐患得到及时排除。
据悉,目前全市共安排近200个保洁员对国道、省道和重要的乡村道路进行日常清洁。
地方站点全布局 改善抢险环境
6月24日,湖岭桂峰、坳后线3K地段发生山体坍塌,500多立方米的岩块石料造成严重交通中断。市公路局湖岭公路站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抢险队,调运大型铲车等抢险设备,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恢复了交通秩序。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四个路政中队(陶山、飞云、马屿、塘下)和五个公路管理站(湖岭、马屿、塘下、高楼、陶山),多个站点的广泛布局,确保了突发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及时调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开展工作。
众所周知,雨季是公路险情的高发期,随着台风季节的临近,许多“水毁工程”或将不期而至。面对这些大型突发路面状况,徐建祝表示:“我们是110Ⅰ级联动单位,一旦发生险情,市民可以拨打110,无论是多么偏远的地方,抢险队伍都能在半小时至1小时内到达指定点进行抢修。”
安全知识常宣传 源头杜绝隐患
为强化路政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技能,市公路局每年都举办多次安全宣传培训,解析路政相关法规,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各类涉路违法违章行为对道路来往车辆、行人的危害性,培训会上还会教授相关的急救知识。
在对外宣传方面,市公路局坚持每年举办一场公路安全宣传日活动,为市民发放公路安全手册,并提供现场咨询。此外,深入公路、苗圃基地等生产运输企业一线,发放宣传手册,对苗木经营大户进行装卸作业、运输装载的安全运输技术指导,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