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县令罗隐访贤经过集云山和飞云江
千年前记载的瑞安港首次航行
■记者 林晓
千年之前,瑞安港已有“船筏航行于埠”,瑞安(包括泰顺、文成,当时属瑞安辖区)一带的竹木、山货、柑桔、甘蔗、茶叶、金漆画、油泥雕塑,均由瑞安港源源不断销往外地。
如今,瑞安港港区是一个以装卸储运功能为主的港区。事实上,瑞安港的航运历史非常悠久,这一期的“飞云江人文系列”,让我们走近飞云江的瑞安港,说一说瑞安港以及罗隐的传说故事。
千年前瑞安港的航运
港,指可以停泊船舶的江海口岸。瑞安港位于飞云江下游河口区的下段,距河口约8海里,是浙南地区重要的港口之一。
瑞安港的航运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资料显示,飞云江口南岸横屿船屯旧址(今平阳县万全镇仙口村),距港区20公里,三国时是孙吴造船基地之一,后因船屯淤积,逐渐形成如今的瑞安港。
瑞安港航运最初见于史料的是唐朝,即公元904年。这时期,正值唐末,天下大乱,昭宗迁至东都,改天复四年为天佑元年。所以,904年史载为“天复四年”或“天佑元年”都是正确的。
史料记载,天复四年(904),吴越王钱鏐让钱塘县令罗隐出访寻找能人。罗隐接令后,游走于温州、瑞安一带,乘坐温瑞塘河的小船,从温州来到了瑞安。又从瑞安港出发,顺飞云江乘船而上,来到了江口村后,又步行到莒江际头村(当时属瑞安管辖,今泰顺县新浦乡一带),寻访乡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
“罗隐访贤”是瑞安港至百丈口最早的航运记载。那么,罗隐是什么人呢?他与瑞安之间有什么关系?至今,瑞安还有与他相关的故事流传吗?
集云山秀才坪、猪头岩的传说
在市区集云山上,有一个叫秀才坪的自然村。前日,天气晴朗,我们跟随一群自行车骑行爱好者来到这里时,秀才坪上清风阵阵,我们听当地的陈老伯讲起了“罗隐秀才与秀才坪”的故事。
陈老伯告诉我们,传说罗隐本有帝王之份,因他母亲得知此情,兴奋冲动,触怒天庭,取消了他帝王命录,成了个聪明傲世、颠沛奔波的一介书生,人称“罗隐秀才”。
民间传说中,罗隐死于他自己的“圣旨口”。一日,罗隐与一位木匠同行,避雨于大石下,那木匠知道罗隐的“圣旨口”厉害,拿出鲁班尺以作防身之用。雨潇潇地下,罗隐对木匠说:“这岩石压下来,我们会被压牢的。”
话音刚落,那岩石哗啦一声将他们压于岩下,木匠幸亏以鲁班尺支住,才逃脱了一命,而罗隐却压在岩石下动弹不得。木匠拉着罗隐的一条腿,想把他拉出来,罗隐叫道:“你这个猪头,别拉,再拉腿就断了。”
按瑞安话的说法,叫人为“猪头”,是指这人太痴呆,不懂事。“喀嚓”一声,罗隐的腿果然断了。罗隐说:“我痛死了。”果然,罗隐就死了。
传说,此后的集云山上就多了一块大岩石,人称“猪头岩”,而在集云山猪头岩不远的地方,就称之为“秀才坪”。
罗隐被压死于岩石下,他的母亲哭一声叫一句“罗隐”,那山脉中就回应一声“罗隐”,于是成了回音,瑞安一带称之为“应山脉”。
瑞安港在集云山之下
传说中的罗隐与历史上的罗隐行事各异,但也有共同点,那便是罗隐的直言不讳、诙谐乐观的性格,亲近民众的行为,像这则流传于瑞安民间将罗隐塑造成“圣旨口”的形象,故事虽然荒诞不经,却充满了民间的智慧。
据老人们说,秀才坪在原瑞安县治的北山之上,又扼守飞云江边(当时飞云以西岙山麓为北岸),为防止盗贼经瑞安港进城,便派兵在集云山上瞭望扼守。
这样的传说在瑞安乃至浙南各地均有,情节大同小异,只不过地点及故事的素材构成不同而已。内容符合当地实际,且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有关,因为故事是他们创造的。《光绪永嘉县志》引《康熙温州府志》载:“(罗隐)负才不第,流落永嘉,到处题咏。”
瑞安文史研究学者陈正焕介绍,流传在瑞安的罗隐故事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罗隐曾到过温州、瑞安。大罗山上有一处风景名叫“罗隐洞”,传说这是罗隐隐居或吟咏的地方。
《清·嘉庆瑞安县志》卷十《杂志·古迹》篇介绍,“罗隐洞,旧传唐刘冲,隐居大罗山,自号罗隐秀才。或云:唐诗人罗隐居此。”
从这一点来看,在瑞安历史上就有罗隐相关的故事流传。
罗隐顺港出江访贤
史载的罗隐防贤就是拜访吴畦,希望他出山佐政。
吴畦(840至923),字祯祥,山阴(今绍兴)人,唐咸通元年进士。因治理黄河及镇压黄巢之乱有功,拜谏议大夫,后因李克用朱全忠事件触怒宦臣被贬为润州刺史。
景福二年(893)朝廷任命钱霮为镇海军节度使,次年吴畦上书求退山阴老家。乾宁二年(895),董昌在越州(今绍兴)称帝,欲用吴畦共攻钱霮,吴畦不出,于次年率兄弟子侄逆飞云江而上,定居安固(瑞安)白云山下库村(今属泰顺新浦吴宅)。
吴畦少罗隐7岁,但吴畦20岁及第进士时,正是罗隐刚刚抵达京城之际,因同乡之故,罗隐非常尊重吴畦并引之为友。吴畦隐居库村时,罗隐正在钱霮府内担任镇海节度掌书记一职。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人才缺乏,钱霮有意起用吴畦辅政,于是特派罗隐于天复四年(904)二月前往说服吴畦出山。
罗隐溯桐江而上,过严子陵钓台,经婺州(今金华)到达丽水,然后坐船顺瓯江而下抵达温州,宿于州治。在当地名士的陪同下,罗隐游览了江心屿、王右军洗砚处(墨池坊)、谢灵运旧迹(谢池巷),并与陈子谅一起登访了东阜。
据《罗江东外记》和《库村吴氏族谱》记载,罗隐乘舟沿温瑞塘河到达安固(瑞安),再换船从瑞安港出港,溯飞云江而上抵达今泰顺境内的交溪,然后弃船登陆往东白云山方向步行,路过莒江。
“仰视白云山,高入云表,下有旷野数十亩,桑麻殊胜,中有民居百十家,意此中为我故人居。入矣,乃询之,殊无知者,遂舍于村店中,居三日,冀有所遇。既闻此山绵亘甚广,村落尚十余处。”这是罗隐对瑞安飞云江沿江的乡村记载。
吴畦无意出山,所以有意回避与罗隐的会面,对家人交代了接待事宜之后,便只身到南山(今泰顺筱村)访友去了。
孙诒让认为“瓯括间人伪作”
罗隐到达库村没有碰到吴畦,却见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于是由溪行径入,四渡涧水,至其处,四周叠嶂,环如城郭,溪流清澈,游鱼可数,古树新篁,秀麦柔桑。茅屋四五家隐约其中,隔水闻书声,因风溜亮。又闻叱犊声,则耕者也……遂邀余入草堂,出酒食以饷。室中田具渔竿杂陈。东厢西有精舍,延余居之。榻畔书史数架,知为读书为之。日既暮,院后人畜声杂,则耕者归也。既而缫声间作,则夜织也,继则隔舍有少年读书声,琅琅枕畔。余于是始羡吾友之乐无以易,心知其不复出矣……”
按《泰顺分疆录》记载:“(今泰顺境内)至唐始有山民烧畲辟壤,渐兴赋役,及唐末之乱,赋烦役重,民不堪命,流亡入山者愈多,则百落千村皆武陵之桃源矣。”这一点与《罗江东外记》对莒江、库村一带的描述一致。
据了解,在《库村吴氏族谱》里还留有宋版的《罗江东外记》。但就当时来讲,罗隐到泰顺寻访吴畦一事却无法见诸于官方的文字。此文孙诒让认为是“瓯括间人伪作”,但最近有学者考证,文中“戊子年”系“甲子年”误抄所致。也就是说,在904年的甲子年,这篇《罗江东外记》记载的罗隐顺瑞安港出飞云江寻访吴畦,有可能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