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责任担当 奋力攻坚克难
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上接第1版)
(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大力破解住房难、行车难等热点难题,江南新区3077套保障房即将结顶,客运中心站即将完工,公交综合站场正式投用,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46个,市区到陶山、湖岭公交线路顺利开通。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温州职业学院瑞安学院、温州城市学院瑞安学院、市人民医院瑞祥分院、瑞安文化园等项目积极推进,市游泳馆进入验收阶段,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全国文化先进市创建通过省级评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树立了陈岙村、亦垟村等一批文明创建特色示范村,温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着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瑞安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话桑楼重建开馆。扶残助残项目被评为全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百个示范项目之一。切实加大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红十字、老龄等工作力度,“单独两孩”政策有序实施,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
(五)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六连创”,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1.1%,来信总量和来访批次分别下降14%和4.6%,安全生产事故总数下降6.6%,市人民检察院荣获“全国模范检察院”称号。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应急联动、“81890”社会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项目建设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大力推进“减员增效”八大行动、完善积分制管理办法,外来人口总量减少5.7万人、下降9.2%,全媒体网络问政平台获省新闻信息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稳妥实施禁止民间划龙舟活动管理工作,成功举办市第二届竞技龙舟大赛。
(六)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化“三联三比两满意”活动,营造了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破难的良好氛围。创新推出邻里互助会等举措,温州“红色细胞工程”现场推进会在瑞安召开,完成58个后进村整顿转化,产业链党建成为省级示范点,党员发展“四公开”工作法得到省委组织部充分肯定。健全“三考合一”干部考核办法,清理规范在编不在岗492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发现问题33个,效能告诫和通报批评49人,干部作风逐步好转。
(七)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坚持市委常委会“六带头六表率”,认真抓好教育实践活动各环节工作,高质量开好市级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加压加码推进学习教育,开展“三学三强”、重温毛主席“五·九”批示主题宣誓仪式等特色活动,学习时间超过省市规定要求。全市共开展基层走访22.4万次,征求意见建议1.63万条,梳理四风问题9962条;建立分责制、领衔制等问题整改“五项机制”,完成即知即改410项,上半年“三公消费”缩减32.1%,会议数、文件数分别减少26%和28%。教育实践活动“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得到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的高度评价,和省委驻温督导组组长厉志海主任两次批示肯定。
同时,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职,巩固壮大统一战线,民族、宗教、民主党派、侨务和对台工作得到提升,工青妇、工商联、老干部、残联、侨联、社科联、科协、文联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管武装和国防建设得到新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四套班子团结协作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瑞安市委,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瑞安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企业金融风险仍处于高发期,实体经济依然困难,规模工业增长缓慢,离创建省级工业强市目标差距较大。工业性投资仅完成36.92亿元,同比增长-17.7%。二是重点工作进展不平衡,离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差距很大。上半年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76亿元,完成率仅为31.2%,同比增长5.2%,增幅排名温州全市倒数第二;招商引资年度任务完成率仅37.08%,完成率排名温州全市倒数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快,改革项目进展缓慢。三是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出行难、入园难、养老难等热点民生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四是社会管理仍然薄弱,刑事案件仍高位运行,历史遗留问题仍然量大面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平安“六连创”任务艰巨。五是干部作风还需加强,行政效能仍然有待提高,一些部门“中梗阻”、“小鬼难缠”、“庸懒散慢”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需要提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明确要求,紧抓重点,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当前,面对国内外异常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招商引资等繁重的发展任务压力,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烈区域竞争,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温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按照省委建设“两美”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温州市委赶超发展“十大举措”,奋力拼搏、克难攻坚,决战三季度、冲刺四季度,努力实现全年红。
(一)以创建省级工业强市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始终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争创省级工业强市。一要稳增长控风险。深化合力扶企活动,积极兑现各项扶持政策,继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全力保企业保增长。着力防范和化解企业金融风险,突出政银企法多方联动,采取融资支持、应急转贷、整合重组、破产清算等有力举措,进一步深化企业风险分类处置,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积极化解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二要抓创新促转型。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大力开展百项重点技改项目和百强创新型企业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省级科技孵化器创建工作,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力度。切实抓好“三转一市”,强化电税比、电产比、社保等倒逼机制,确保年内完成“小升规”200家以上。三要建平台拓空间。抓住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发展机遇,力争早日创成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塘下汽摩配产业新城、江南物流园区、安阳金融集聚区等平台开发建设。按照“产城联动、产镇联动”的要求,大力推进低效土地再开发利用,全面加快东新公路沿线团块改造,突出抓好马屿眼镜光学、阁巷机械轻工等小微园建设,力争全年实现小微园供地1520亩、建成97万平方米。坚持“五边同步”,提升丁山三期、瓯飞工程围垦造地速度,加快丁山二期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四是强产业优结构。围绕“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大力实施千家企业扶强行动,加快汽摩配、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时尚经济等新兴业态,深入实施“电商倍增”计划,加快推进浙江日报电商产业园、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对接温州时尚之都发展规划,及早谋划一批时尚产业项目,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