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乱象,
见证了“破窗理论”
■金 粟
小吃街垃圾满地,安康路夜市扰民,乱象如此,令人担忧。
一个好的环境,会给人一种好的暗示,暗示人们要有好的习惯,比如不乱丢垃圾,不大声说话等,其背后就是有规矩,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和法规震慑力;一个坏的环境,也会给人坏的暗示,你占道经营,我也占道经营,你乱丢垃圾,我也乱丢垃圾,暗示人们这里是不讲规矩的,无人管理,或者管理不力,为所欲为都不至于被道德谴责,被法规处罚,于是“破罐子破摔”,坏的就更坏,成了恶性循环。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辛巴杜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完好无损,停放在秩序好的中产阶级社区,一辆摘了车牌,开了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地方,结果后者当天就被偷走了。前者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辛巴杜便找来一把锤子,把车窗玻璃敲了个洞,结果是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由此,美国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琳达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我市的夜市乱象,就见证了这一理论。
夜市乱象的“破窗效应”,其本质上还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在虹桥南路后街小吃摊点,顾客乱丢垃圾,摊主也不负责任;在安康路夜市,占道经营,烟雾缭绕,噪声扰人:这都是群体行为。你这么干我也这么干,我不这么干反而是“吃亏”了,我这么干也不见得单单是我受到谴责或处罚,要倒霉大家一起倒霉。我国文化里有“法不责众”的传统,只要是群体行为,就是做错了甚至是犯罪了,也不一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使得一些人变得有恃无恐。住户们有意见,但他们只是松散的个体,无力与一个利益群体抗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种乱象继续乱下去。
有人希望有关部门拿出一些规则,让夜市规范起来。其实规范向来就是有的,讲卫生,不扰民,大家都知道。非不“知”也,乃不“行”也,既然可以不“行”,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也有人希望有关部门站出来,把夜市乱象整治一下。其实安阳街道和市城建办还是有为的,只是“前脚刚走,后脚又马上开张了”,“相当无奈”。凭有关部门的几个工作人员,也并不能治好一切乱象,又不能派人整夜候在那儿,最好的管理模式或许是,部门牵头,住户监督,摊主自治。
既然夜市的“破窗效应”是基于“从众心理”,那么消除这种心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比如治理小吃街卫生,先由主管部门给小摊登记编号,分配卫生责任,再组织住户中的志愿者和物业公司监督打分,卫生好的给予奖励,卫生过得去的免收卫生费,卫生差的收取足额的卫生费,而不搞“一刀切”,这样,摊主的从众心理消除,自治意识形成,卫生就会逐渐好转。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从小事入手,修好“第一扇破窗”至关重要。夜市的乱象治好了,整个城市的品位也会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