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加油!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5日14时30分,云南鲁甸地震共造成410人死亡,12人失踪,2373人受伤。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目前,震区相关部门抢抓“黄金救援72小时”,最大限度挽救生命。昨日是震后第三天,钟表的滴答声中,寄托着亿万国人对震区废墟中生命的牵挂。鲁甸,加油!
科学救灾:让群众安心
昭通市供电局报告: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区停运的3个35千伏变电站已全部恢复送电,停运的15条10千伏线路已恢复供电9条,29400户已恢复供电。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报告: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已全部到达鲁甸地震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
公安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报告:昆明往昭通方向高速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昭通至鲁甸段畅通。除巧家县境内昭巧二级路老店至鲁甸路段、天生桥、新店乡至灾区渭姑村、开基村等部分道路因道路滑坡、落石阻断不能通行外,大部分道路已恢复通行。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告:震后24小时已接收社会捐赠款物3335.75万元,帐篷、棉被、凉席、方便面、纯净水等价值1498万余元的救灾物资正在陆续到达灾区……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48小时,不断传来的消息表明:有关各方的救援及赈灾工作正在科学有序开展。
守望相助:生死竞速7公里
8月4日傍晚,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的山路上,十几名武警官兵用自制的担架抬着一位伤员行进着。坡陡、弯道、滑坡、碎石……几小时后,伤员被安全送到设立在山顶的灾区医疗点,得到了有效救治。
伤员叫叶顺兴。地震时,他正在山上采药,不幸遇到山体滑坡,被滑落的大石块砸中,身体多处重伤,情况非常危险。
“武警同志!快!快救救我弟弟!”4日17时左右,武警某部搜救小分队在红石岩村搜救受灾群众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引起了官兵注意。带队的连长杨金武循声望去,有人站在远处一面垮塌的墙壁上高声呼救。杨金武带领官兵迅速向他跑去。
来到跟前,官兵们看见另一名男子躺在地上。随队军医龚玉斌马上对他进行检查。他头部受伤,右手臂骨折,腰椎严重受损,若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导致终身残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病人必须住院手术。”龚玉斌为伤员叶顺兴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并及时输液。其他官兵开始制作简易担架,小心翼翼地将叶顺兴挪到担架上,准备运送到7公里外的医疗点进行救治。
此时,这些武警官兵已经奋战了一整天,搭建帐篷、运送伤员、转移群众,十分疲惫。
“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子弟兵的脚下没有任何障碍。”杨金武带着十几名官兵肩扛手抬,向着山顶进发。
身高1.99米的叶顺兴体重90公斤,再加上担架,总重量将近100公斤。官兵们轮流上阵,在湿滑泥泞的山坡上艰难地挪着步子。
7公里生命路上,近1公里的坡度为70度,有的路段窄得只容下两个人通过。最陡的地方,担架前的官兵只得跪在地上向前挪,担架后的官兵则双手高高举起担架,保持担架平衡。最窄的地方,前后各两名官兵轮流上阵,从开始的20分钟换一次到10分钟换一次、5分钟换一次,在崎岖的山道上前行。
“谢谢!谢谢!”看着官兵满脸的汗水,担架上的叶顺兴喊着,泪珠顺着眼角滴在山间小道上。
经过三个小时的爬坡涉险,官兵终于将叶顺兴安全地运送到了医疗点,使他得到了有效救治。
伴希望而生:
两名“地震宝宝”
降生
在鲁甸县人民医院二楼妇产科的产房内,两个鲁甸地震后出生的“地震宝宝”在李世琼的怀里睡得正香。
“这个娃娃是我家的,今天早上出生,另一个是常臣淑家的,中午刚出生。”李世琼指着隔壁床同村的常臣淑说,“她的奶水不够,娃娃吃不饱一直哭,我就帮她喂一下奶。”
5日下午,距离鲁甸地震发生已接近48小时。两位妈妈在家人的陪伴下,脸上已见不到地震刚刚发生时的恐慌,代之的是为人母的幸福笑容。
地震发生时,家住鲁甸县火德红乡李家山村的李世琼正站在自家门口,看到房子剧烈晃动,就赶紧跑了出来。同村的常臣淑正在家里准备做饭,地震把房子震垮了,她埋在废墟下一个多小时才被村民们挖了出来,所幸伤势并不严重。
“那天下午我正在山坡上的地里除草,地震忽然就来了,也就四五秒的时间,我看见山下的村子整个都塌了,心想这下可完了。”李世琼的丈夫祖客轩一口气跑回家,发现妻子侥幸逃了出来,悬了一路的心才落了地。
“他把我安置到村外的一块平地,交代常臣淑的丈夫肖梅平照顾我俩,二话不说就和几个村民一起去救人了。”李世琼说。
地震发生当晚,祖客轩和七八个同村村民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直接用手挖,冒着连夜的暴雨救出了被埋的一名40多岁的妇女和一名3岁的小男孩。
4日一早,距离预产期还有四五天的常臣淑突然要分娩,而李世琼也马上到了预产期。
经过数小时的颠簸,乘着灾区志愿者的车,肖梅平在当天中午就把两名孕妇送到了县人民医院。5日早晨,祖客轩和李世琼的儿子出生;中午,肖梅平和常臣淑的儿子也顺利降生。两个小婴儿重量都是六斤六两,两对夫妻都乐开了花。
“我们都把这两个娃娃叫做‘地震宝宝’,他们在地震后的同一天出生,也见证了村民们在地震后相互救助、相互关爱的感人故事。”鲁甸县人民医院的护士费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