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牵金线 银针绣彩霞
塘下民间瓯绣的彩色记忆
■实习生 缪星象 文/图
“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这句俗语包含两则信息,一是瓯绣最早产生于民间善于刺绣的妇女之手,二来也说明当时瓯绣的普遍和兴盛。作为温州特有的刺绣品种,瓯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湘绣、苏绣、蜀绣齐名,被称为我国四大名绣。旧时温州地区民间嫁娶,一套五彩斑斓的瓯绣被子、枕头是必不可少的嫁妆。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瓯绣也曾在塘下繁荣一时。当年,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在灯下绣着鸳鸯,相互诉说心事,而来自五湖四海的订单,也曾让从业者们收入丰厚,那时,拥有一双绣花巧手,可以招财进宝,闻名乡里。如今时过境迁,塘下仍从事瓯绣的人已寥寥无几。近日,笔者在鲍田、塘西寻访到几位瓯绣能手,且听她们回忆那段刺绣时光。
母教女 闺中绣 瓯绣曾是少女“必修课”
两米长、半米宽的红绸上,两条青龙戏珠,四周云彩环绕,绿鳞金爪,栩栩如生。家住鲍六村的管丽珍今年58岁,这幅绣品花了她半个月的时间。回忆往昔,她自豪地说:“我年轻那会儿,瓯绣是女孩子的‘必修课’。”
管丽珍的瓯绣手艺传自她的母亲。在她两三岁时,温州有一位瓯绣师傅到鲍田教学,她母亲去学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就在老家南山刺绣。管丽珍十三岁时,家里几个姐妹都开始跟母亲学刺绣了。
“过去经济条件不好,女孩子很少上学的,聚在一起绣花,大家倒觉得挺有意思的。”管丽珍有姐妹五个,在她四妹管小珍的记忆中,刺绣就是其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全部内容。
那时候,十里八乡谁家女儿要嫁人,就得早早准备嫁妆,绣着牡丹、鸳鸯的枕巾、被套、鞋面、荷包是必不可少的,大家打听着谁家的手艺好,就把材料送过来了,算是下了订单。每天早上五点钟不到,村里的广播还没响,姑娘们就起来刺绣了。四米长、一米宽的画帘,挤得下四人同绣。坐在一块儿的,除了自家姐妹,还有同村同龄的女孩,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手机,大家一边刺绣一边说悄悄话,也会暗自比较各自的手艺。
学绣易 学精难 绣不好会砸了“招牌”
“学绣易,绣好难”,管小珍说,学绣法,三个月到半年就会了,但是要学精,成为“师傅”,得下苦功。刚开始,她先绣些针法较粗、颜色简单的牡丹、云彩之类,后来才绣小鸟鱼虫,这些东西比较小,走针要特别细心。
管丽珍的手艺在妹妹之上,她说比花鸟更难的是人物,才子佳人的绣像既大且细,还有服饰、用具、亭台、楼阁,有时一副大的人物绣像一个月都绣不完。不过,只要有耐心,总有绣完的时候,在她看来,真正难绣的是“走兽”一类,熊猫、老虎、猫狗等等,要绣出光泽的毛发,栩栩如生的神态,针线十分繁复,这都得靠自己领悟。
刺绣时的用灯也有讲究,以前没有电灯,要用带着玻璃灯罩的洋油灯,绝不能点蜡烛,“蜡滴在上面就麻烦了。”绣的时候刺破手指,粘血也是大忌。“有次一个女伴流鼻血,滴在雪白的缎子上,用汽油都洗不掉,只好在血迹上加了一朵花盖住,还好人家没说什么。”管小珍说,那时候也要验收的,绣砸了不但要赔钱,还砸自己的“招牌”。
收入高 从业多 一幅《八仙过海》顶一年工资
管小珍说的“招牌”,含金量还挺高的。因为母亲的手艺好,教出的学生多,她家的订单纷至沓来,三四十年前,手艺好的女孩,一个月踏踏实实做下来,能有六七十元钱,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收入。
后来管家姐妹相继出嫁,二姐丽珍嫁到鲍田,四妹小珍嫁到塘西,也在当地收了不少徒弟,那时温州很多瓯绣订单都会送到塘下来做,有专人发料,定时取货,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来料加工。鲍田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加工点,管丽珍记得,三十多年前,鲍田有两家专门的绣厂,大家聚在一起刺绣,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订单包括国内外的,绣的也不再是被褥枕巾之类的家常用品,而是作为工艺品欣赏的人物、花鸟,图样都是由温州的艺术家们画好,印在缎子上,她们照着绣就行了。
“有一次,一位台湾客商过九十大寿,订了两幅《八仙过海图》,我绣了一幅,这是我接的最大的一笔生意。”管丽珍自豪地说,这幅图长4米,宽1米,她起早贪黑一个月才绣完,对方看过后很满意,付了1200元,这比当时一个工人全年的收入还高。
时代变迁 经济发展
民间瓯绣逐渐衰落
不过,上世纪80年代以后,塘下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工厂企业相继兴办,瓯绣这种纯手工行业渐渐少有人做了。随着机器、电脑绣花的兴起,一些简单绣品的价格大降,鲍田的绣厂也关闭了,原来刺绣的那批人各自散了,在家接活儿做。据管丽珍介绍,现在鲍田仍在刺绣的大约只有5人,都是她们那一辈的。在塘西,四妹管小珍也有两年没有做瓯绣了,“我们那时候没什么文化,谋生花样也少,刺绣比种地收入好。现在女孩子都有学可上,做生意做学问,跟我们那时不一样了。”不过,管小珍也觉得有点遗憾,自己没有留下几幅得意之作,不然以后可以给后人看呢。
多位从事瓯绣的人士告诉笔者,现在本地婚嫁习俗有所改变,人们都习惯从店里买被褥枕头,瓯绣的花样,年轻人也不一定都喜欢。而作为工艺品的瓯绣,多集中在温州,产量不大,技术门槛也高,所以在塘下做民间瓯绣的人越来越少了。
坚持刺绣 从未间断
花绷子上多了一幅老花镜
那么还有谁一直在坚持瓯绣呢?前日,笔者来到鲍四村寻访,这里有位叫阿玲的中年妇女,是当地刺绣手艺最好的“师傅”。阿玲今年四十多岁,为了照顾父亲搬到村老年公寓,平时在家刺绣,几十年没有断过。在她家,笔者一进门就看到一张办公桌大小的方形竹架,这叫“花绷子”,用来撑开绣花的缎面,以供刺绣。在火红的缎面上,一条金色盘龙在云间飞舞,画面中间是一朵盛开的莲花,两旁有锦鲤环绕。莲花的每一片花瓣,从暗到明,用五种不同的粉色丝线绣成,在窗台阳光的映照下,如一朵鲜花怒放。
“这种针法,后针要插在前针的缝隙之间,这样才能自然过渡,有光泽。”阿玲说,这幅绣品陆陆续续绣了一个来月还没完成,这台花绷子,当年是放在她的闺房里的,如今摆到了老年公寓,花绷子上线团针剪依然如旧,只是多了一幅老花镜。
[相关链接] 瓯绣简史
温州瓯绣历史悠久,1967年在仙岩寺慧光塔出土的北宋三方经袱,以青红绔素罗为地,翔鸾团花图案,双面绣、针脚齐,工艺已达相当水准。清代道光年间,温州出现专业绣庄,做官衣、戏装、旗袍等。民国时期,温州设置刺绣局,雇工兴作,专供出口,瓯绣进入欧洲及南洋市场。此时绣工多达600至800人。
1952年,“温州刺绣社”成立,专业及农村加工人员发展到2500多人,1957年改名“温州美术绣品厂”,聘沪上温籍名画家苏昧朔为艺术顾问及设计师。1959年,又聘周悦林为顾问。张国民、魏敬先、刘青松等率高级绣艺师试绣成功乱针绣、双面绣。刘青松系名艺师,大大提高了瓯绣的总体水平。2008年瓯绣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