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闼板开爻,踏脚车踏来吃天光
1980年代瑞安大街写照(下)
■记者 林晓/文 管陶/图
上一期,我们的“老照片故事系列”《1980年代瑞安大街写照(上)》刊登之后,多位读者打来电话,说起他们与瑞安大街的往事。可以想象,瑞安人与大街的感情深切。今天,我们继续讲述上世纪80年代的瑞安大街。
店闼板开爻吃天光
上世纪80年代的瑞安老城,房子虽然不高,但店铺林立,很有城市味。早上5点多,大部分的商店还没开门营业,而早餐店已早早开门。这组照片的拍摄者管陶先生指着照片上的“正昌电器电料商店”,告诉我们说:“这店一边的店闼板开爻,已经有人来吃天光了。”
“吃天光”是瑞安话吃早餐的意思。“店闼板”是指早年的店门,一般一间门面由约10块小门板组成,可上下拆卸。店闼板里面还有门闩。门闩是门关上后,插在门内使门推不开的木棍或铁棍。
家住市区学前路的郑先生介绍,当年的瑞安人早餐多自己做,除了白粥、泡饭之外,会买一点油条、榨菜等小菜,早餐店里一般也只出售“四大金刚”:馒头、油条、稀饭和豆浆。
管陶说,照片中的“正昌电器电料商店”左边3间店门口停了10多辆自行车,就是早餐店。“宏图百货商店”的右侧也是一家早餐店,照片中还能见到做馒头的蒸笼,有两个小孩正站在蒸笼前买早点。
“永久牌”踏脚车
上世纪,从军装、中山装、“的确良”衬衫到80年代的健美裤和牛仔裤,这些变化对瑞安人来说都不陌生,特别是自行车。
瑞安人称自行车为“踏脚车”。照片上,除“正昌电器电料商店”的左边3间店门口停了10多辆自行车之外,我们见到了“快乐自行车商店”已经打开店门营业了。
“快乐自行车商店”里至少摆放了10多辆自行车,可见在1987年,瑞安人对自行车已经有一定的购买力。
“当年能拥有一辆踏脚车是件奢侈的事。”读者李老伯介绍,他父亲每月30元的工资,离买一辆踏脚车的钱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家里才略有积蓄,于是,父亲想买一辆踏脚车的想法再次萌生。可踏脚车在当时还属于紧俏品,住在农村里的父亲不得不四处托人帮忙购买,终于花了170多元买到了心爱的“永久牌”自行车,那一年是1985年。
瑞安剧院的“音乐歌舞晚会”广告纸
我们在“特设菜馆”的店门门柱上可以看到两张瑞安剧院广告,广告纸粉红色,约0.5米高。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安最火的娱乐场所非瑞安剧院莫属。回想当年辉煌,瑞安剧院的老职工周景松一脸自豪。在剧院工作了30多年的他,聊起往事滔滔不绝。
因父亲在剧院工作,周景松可以说是在剧院长大的。“小时候,最喜欢站在剧院的舞台侧边偷瞄观众厅,仿佛自己是台上的明星一般,台下坐满了自己的‘粉丝’。”1980年,周景松也成为了一名剧院的员工。
1982年上映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时,由于买票的观众过多,差点把剧院的大门给挤爆了。当时看电影或是看演出,还不兴吃爆米花,而是流行嗑瓜子、蚕豆,啃甘蔗等小零食,几乎人手一袋。“一个夜场下来,光清理瓜子壳甘蔗渣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你想想那得是多少人。”周景松感慨地说。
当年瑞安几乎所有的大型会议、节日演出、学校演出、颁奖典礼等都在剧院举行,忙的时候要提早一个来月才能预约到场地,剧院一般都从农历大年初一忙到腊月廿八九。放电影,一天放五六场算少的,好的电影上映时,一夜放到天亮都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