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 科技发力
“天眼”一目了然
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观测卫星和海洋观测卫星三大类,可以从太空为我们提供精准的地表影像数据。我国的“遥感”系列卫星、日本的“大地”系列陆地观测技术卫星等都是这类卫星。美国更是遥感卫星的先行者,全球首个气象卫星、首个陆地观测卫星和首个海洋观测卫星都是美国发射的。
云南鲁甸地震后,有关部门共调集国内外18颗遥感卫星,其中高分一号、资源三号、实践九号等5颗国产卫星参与了对鲁甸地震灾区的应急观测,获取了鲁甸地震区域大量卫星影像数据,为排查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
航拍无人机参与救灾
航拍无人机体积较小,易于操控,机动性能好,对起降条件要求较低,飞行成本低,生存能力强,可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侦察拍摄任务。地震后很多地区道路不通,气象条件不佳,因此在地震救援中无人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云南鲁甸地震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使用无人机在堰塞湖上游多次航拍,获取了堰塞湖局部地区影像和高清视频数据,可清晰判读出房屋道路损毁、山体塌方、堰塞湖水位等情况。武警部队的四旋翼无人机也多次起降航拍,及时获得了灾区航拍影像资料,为确定救灾重点、选择救援路线、搜救转移群众等及时提供了信息参考。
机器人救灾给力
在灾难搜救方面,机器人当仁不让。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应国家地震应急救援搜救中心邀请,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和旋翼无人机都投入到灾后搜救工作。可变形搜救机器人能在废墟中蜿蜒蛇行,并在越过各种障碍时自主变形。通过红外夜视装置和拾音器等设备,它可变形搜寻废墟下面的幸存者或勘查废墟内部结构。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