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后“贝类”还能不能吃?
本月食用贝类海鲜仍需谨慎
我市鱼虾类海鲜产品总体安全
■见习记者 林子涵
温州市食安办在7月7日发布安全预警,在赤潮期间,市民尽量不要食用贻贝(淡菜)等贝类产品,严禁食用织纹螺。本报也曾对我市海鲜贝类产品进行过报道(详见本报7月14日第9版《市民近期最好少吃或不吃贝类》)。近日,有市民向《瑞网议事厅》询问,目前瑞安的海鲜食品,尤其是贝类产品可以安全食用了吗?昨日,记者向市海洋与渔业局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我市鱼虾类海产品可以放心使用,但在本月食用外地产的贝壳类海鲜时还需谨慎。
不吃贝类海鲜可真难熬
市民王女士说:“前段时间大家都说不能吃淡菜、扇贝、香螺这些贝类海鲜,因为存在毒素容易导致腹泻。时间已过了一个多月了,现在这些贝类产品可以吃了吗?”王女士介绍,自己一家人都很喜欢吃贝类,尤其喜欢做贝类清汤。但自从听闻贝类海鲜产品遭赤潮污染后,就不敢再买贝类。
据悉,温州食安办发布预警后,习惯了餐餐吃海鲜贝类的市民,熬得很辛苦。也有很多人和王女士存在同样的疑惑。网友@点燃希望的灯 就向《瑞网议事厅》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对这类事件能有后续说明,要让广大市民及时知晓,赤潮何时结束,贝类产品何时可以安全使用。”
本地产的贝类可放心食用
据悉,今年5月以来,温州市曾从已抽检的赤潮海区的贝类产品样品中检出腹泻性贝类毒素和神经性贝类毒素。有毒赤潮发生区为平阳南麂海域,目前该地区已被禁止捕捞销售贝类产品。而记者从瑞安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了解到,近期瑞安海域并没有监测到有毒赤潮。
“目前来看,瑞安海域未发生赤潮污染现象,瑞安本地生产的贝类海鲜是安全可食用的。”据该监测站站长苏雄介绍,市海洋渔业环境监测站对海域内的赤潮一直在跟踪监测,如果未来监测到有毒赤潮,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应对有毒赤潮,保障海域内海鲜食品安全。
市场上销售的贝类多来自外地
“尽管本地生产的贝类是安全的,但是市场上销售的贝类产品多来自外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科科长应冬旭表示,瑞安本地生产的贝类海鲜数量少,市场上供应的海鲜多来自外地。由于外地海域出现过有毒赤潮情况,因此不能保证市场上销售的贝类海鲜是绝对安全的。
如织纹螺这类已经被上级部门确定有毒的贝类市监局明令禁止让其上市。目前还有部分贝类,如扇贝、蛏子、牡蛎和辣螺、香螺等,是赤潮“高危险品种”,在难以辨别本地还是外地的贝类的情况下,要解馋还是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需谨慎使用。
据市海洋与渔业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介绍,贝类受污染的高发期为7月至8月下旬。这段时间是各地全年平均气温最高时,高温引起海域中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如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贝类毒素主要由浮游藻类产生,贝类滤食有毒藻类后,毒素会蓄积在其体内。当海水里的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出现赤潮时,生长在相应海域的贝类所含毒素可能会迅速增加,造成贝类毒化。因此,八月份仍需谨慎食用贝类产品。
鱼虾类海鲜产品总体安全
除了贝类海鲜,其他的海鲜类产品是否安全呢?应冬旭表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期对鱼虾类海鲜产品进行了抽检,结果显示我市鱼虾类海鲜产品总体安全,虾类产品不合格率低于去年。
该局负责食品快速检测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近日,我们将一批经过快检发现的疑似含有农药残留的水产品送往温州进行进一步检测,结果显示这批水产品未超过水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因此,我市鱼虾类海鲜产品是能安全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