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出警鸣笛如婴夜啼吧
■王国荣
常闻噪音扰民的投诉,但是对特种车辆尤其是消防车出警时警笛扰民的投诉,却是极少听到。日前在本报读到有居民反映,“每逢夜间或是凌晨,如果消防车出警,警报声特别刺耳,偶尔消防车从楼下经过,情况更甚”(详见本报8月14日第6版报道),似乎觉得不免有那么点儿“矫情”的味道。
消防队接到火警报告,首先会在车队和营区拉响出警警铃,消防车出警时也必然要鸣响警笛,这是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熟悉的情景。正如消防部门有关负责人回应的,消防局出警时拉警笛目的是为了提高出警速度,以确保消防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灭火抢险救援;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行驶途中社会车辆和行人的注意力,主动避让执行任务的消防车辆,避免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是紧急抢险时非常态行为,必须鸣笛警示,不应受到限制。
在杭州城北的某一区域上空,经常有战机呼啸而过,有时尤其在傍晚以及深夜,战机训练更为频繁,住在这一区域的居民尤其是二三十楼的高层住宅居民,那飞机似乎就在头顶掠过一般。你能说“吵死了,不要飞了……我家有高考学子,我要睡觉”,能让它们停飞和不出声吗?理智与常识告诉我们,显然是不能的。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有些小众或者局部利益,只得服从大众和全局利益。试问,个人或小部分人的睡眠,与灾情中人的生命和财产相比,孰轻孰重?再说了,非过年大放烟花的平常日子里,火警的发生率毕竟少之又少,被惊醒一次又何妨呢?
不知怎地,现代生活优越了,有些人却变得越来越脆弱,受不得一点儿苦——高考时一些家长如临大敌,连骑行在考场校区临近马路的自行车都被无理拦下,说是铃声会吵到考生……孩子从小生活在“真空”里,长大了怎么去适应形形色色的“噪音”?其实,孩子的脆弱是被大人的矫情娇惯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可以也应该让诸如夜市这一类的扰民噪音“闭嘴”,但总不能赶尽杀绝枝头鸣唱的蝉,停了为国备战训练的战机吧?同样道理,119出警救火、120出车救人,鸣笛天经地义,这是人类避免不了的噪音之一。
城区消防队的分布设置,不可能远离居民住宅区,更不可能迁出居民区,居住在它周边的住户,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但愿能克服这一“不尽如人意”事,慢慢地“习惯成自然”,就如有不少人家还住在高架路或者高铁附近,也只好忍着盼着有朝一日能得改善。再不济,就当家里有个喜欢夜啼的新生儿,你得时时惊醒去哄他,心甘情愿没抱怨。
当然,住在消防队周边尤其睡眠质量差的居民遇警笛后难眠的苦恼是值得同情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同情和人性化考量,消防部门对网友及市民的建议进行梳理后,经研究决定试行在夜间22时至次日凌晨6时,若多辆消防车同时出警,仅第一辆车鸣笛,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但是,想让消防车夜间出警不拉警笛,这是不现实的。